《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

      這本書是在一次讀書交流會上,一個同事推薦給我的。整本書一共十六章,貫穿了主人公蛤蟆先生和蒼鹭咨詢師的十次對話治療,由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撰寫而成。故事内容并沒有直接灌輸晦澀難懂的心理理論,而是用簡單的對話情節讓普通讀者能了解心理學理論,讓我們普羅大衆明白心理咨詢是什麼,這本書一經面世便受到了廣大讀者們的歡迎。

    首先,來介紹一下,故事的主人公蛤蟆先生,也是小說《柳林風聲》裡的幾個主人公之一,沒看過《柳林風聲》也不影響我們去閱讀這本書,隻是個故事背景。蛤蟆先生有着嚴苛的父親和唯夫是從的母親,這是很普遍的夫妻結構,蛤蟆先生的爺爺創立了家族釀酒企業,所以蛤蟆先生住在蛤蟆莊園裡,過着殷實的生活。照我們的話來說,蛤蟆先生的日子,我們的夢。但是,這樣家境殷實,又有好友相伴的蛤蟆先生竟然抑郁了。蛤蟆先生的好友們擔心他做傻事,前來相勸,就這樣,蛤蟆先生在朋友們幫助下,開始了與心理咨詢師——蒼鹭的治愈之旅。

    初次與蒼鹭咨詢師的會面,蛤蟆先生内心是排斥的,他認為他是聽從了好朋友的建議,免于他們的擔心,所以來到了心理咨詢室。蒼鹭醫生坦白說,他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好,蛤蟆先生也一樣。前提是,蛤蟆先生得是自發的全身心投入的,跟蒼鹭醫生一起合作,而非受誰所托。這裡讓我想起一句話“能主動的去找心理醫生進行治療的人比一般的人的心理發展水平要高”,因為這樣的人他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察覺到自己的狀态,并主動的積極配合。第一次的對話,以蛤蟆先生探察自己是否自發的願意接受心理咨詢結束。

    蛤蟆先生度過了幾天絕望且悲哀的日子,終于迎來了與蒼鹭醫生的第二次會面,這次,蛤蟆先生的内心五味雜陳……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