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多嚼不爛
貪多嚼不爛,很難理解嗎?不難!
連小孩子都知道這句話,絕大多數人都懂得這些道理。但是,一到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似乎很難,我們怎麼就忘了呢?腦子是個好東西,就看帶沒帶用不用,用了多少?
近一周我對讀書這事想了好久,亦或理解為,對堅持讀書第456天這件事做一個深刻的反思。我讀了一年多的書,我讀出來了什麼呢?
現如今可謂是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置身于知識的海洋遨遊,各種書籍,文章,課程觸手可及,可能大多數人心态是“多多益善”追求了數量而非質量,殊不知,“貪多嚼不爛”這句話,對于讀書同樣适用。
起初讀書,是為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升自我。然而,一味地追求數量,就忽略了對每一本書的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最終隻會導緻看似讀了很多,實則收獲不多,為我所有的更是微乎其微,吃太多太快,消化不良,讀書同理。
其實,深度閱讀比廣度閱讀更能帶來實質性的提升。一本好書,包含作者的思想、豐富的情感和獨到的見解,隻有通過反複咀嚼、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讓這些寶貴的知識融入自己的思想中,成為個人成長的基石。相反,如果隻是淺嘗辄止,那麼即便是讀遍天下書,也不過是浮光掠影,難以留下深刻印象,更難談及落地實施,為我所有了,知識用了才真正屬于你。
貪多嚼不爛也會導緻注意力分散,影響學習效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注意力分散到過多的書籍上時,往往難以集中精神深入探究任何一本。這種碎片化的學習方式,不太利于構建系統化的知識結構,久而久之,可能會感到知識雜亂無章,難以整合成體系化運用。
明智的讀書策略應該是“少而精”。選擇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書籍,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深讀和思考。每讀完一本書,不妨給自己留出時間來思考、總結,甚至與他人分享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加深理解,還能激發新的思考,促進知識的消化。
讀書是一種精神的滋養,不應成為數量的競賽。質量不夠數量來湊,并不會有實質性意義。。在求知的路上,學會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每一本書的精華,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一種真正的成長。
貪多嚼不爛,唯有用心咀嚼,方能品出書中真味,收獲滿滿的知識與智慧。接下來我得調整下策略,應該複讀下之前讀過的書,讓知識點鍊接且加固,讓知識真正意義屬于我。切記豬八戒吃人參果,吃了沒吃出啥味。
- 上一篇 沉默修心
- 下一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