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你養我,就是為了老了以後讓我照顧你”,該如何安慰自己

孩子六歲,昨天突然問:“媽媽,你為什麼生我?是為了老了有人養你麼?”我當時震驚、錯愕,不知如何回答?我不知道六歲的孩子,内心居然是這麼想的。

我也反思是不是平時教育哪裡出了問題?可是反過來想,大人難道沒有私心麼?孩子的想法真的是錯的麼?我該如何引導孩子這個思想?

補充:我并不認可養兒防老一說,我也沒有把養老問題放在孩子身上的想法。隻是孩子這麼說,有點難過,同時也不想讓她從小有這個思想負擔而導緻害怕長大。

為什麼我們聽孩子說這樣的話,會覺得震驚?因為我們現在缺乏一個所有人都接受并認同的要生孩子的理由。

...

在傳統文化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一個人到了合适的年紀,就會自覺的接受父母的安排:結婚生子。

盡管那時候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物質匮乏,但很少有人覺得自己可以不成家或者成家了不要孩子。

與此同時,如果不成家或者成了家不要孩子的理由是沒錢養活——要藏起來而不敢高呼的理由,這是一種無能的表現,隻會遭到嘲笑。

實際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隻是養兒防老這種赤裸裸目的的書面表達,但就是這樣簡單的幾個字,就很好的給我們提供了兩個問題确定的答案:為什麼要成家、為什麼要生孩子。

而當代文明中,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我們能夠輕而易舉的找到否定的答案:成家受禁锢,沒有一個人活的自由潇灑;現在的養老院也挺好的,老了不用指望孩子,況且大多數也指望不住……

類似的理由越來越被我們所接受和贊同,所以”不去做“這些事(結婚生子)就成了自然的了,”去做“這些事就需要真正有說服力的理由。

...

随着傳統理由的失效,不婚主義者和丁克家族逐漸增多。

對于思考這兩個問題的人來說,就容易陷入困頓和迷惑。

一方面覺得接受傳統理由有點迂腐落後,另一方面又沒有新的理由可以被接受和贊同,所以這是(中國)當代倫理學在這一問題上的斷層。

如果要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解釋為什麼要成家和生孩子,那就隻能說是生物本能。

物種要保存自己,就必須要讓每一個個體具備這樣的本能行為,到了合适的年紀,身體内的激素和環境刺激會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産生兩性行為。

但這樣的本源解釋不那麼通俗易懂,更不利于傳播,更體現不了當代社會的文明。

因此如何結合這些本質原因和當代文明對上述兩個問題做出解答,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

當孩子說“你養我就是為了老了以後讓我照顧你”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傳統理由所塑造的心理基礎,更多的可能是父母過于嚴厲的教育所産生的埋怨。

對于父母,即使内心裡認可“養兒防老”,此時也不敢豪言壯語的說:是的,我養你,就是為了防老。

所以就出現了其他許多并不能讓孩子接受的理由:我養你,是因為我愛你;我養你,是為了讓你來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這些理由故好,但隻能是短暫的作為說服自己和孩子的理由。

當然,如果孩子産生這樣的認識,僅僅是因為對父母嚴厲的反抗,那麼父母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就可以消除這種認識。

但如果是普遍性的接受和認可這一觀念,那麼從長遠來看,就不利于社會的發展了。

上面已經說過,這樣的認識很容易和“不去做”聯系起來,而社會的發展所要求的是産生“去做”的沖動和意識。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持有這樣的觀念,也不一定會給孩子的成長有多大的負面影響。隻要我們能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的品質,“生命意志”這隻隐形的手會推動孩子好好生活。

此時,我們也可以坦白而真誠的對孩子說:是的,我養你,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你看看,學校裡那麼多的孩子,為什麼我偏偏隻對你好呢?僅僅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就要養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