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與接納
曾聽聞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人自認技藝學成,在準備下山之時,前往老師處辭行,并詢問老師是否還有其他吩咐。老師并未言語,而是讓他取來一個茶壺與幾個茶杯。此人以為老師要喝茶,便依言取來。待他返回後,老師讓他用茶壺往茶杯裡倒水。
當水快要倒滿時,他停了下來。老師卻示意他繼續倒,徒弟表示茶杯已滿。老師看着他問道:“已然倒滿的茶杯,如何還能再倒入水呢?”徒弟思索片刻後回答:“若要往滿杯裡倒水,須先把原來杯中的水倒掉。”
聽到他的回答,老師笑而不語,轉身走進屋内。徒弟領悟了老師的深意,于是又在山上潛心鑽研技藝三年。這三年裡,他抛開以往所學,仿若新生般重新開始學習,技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很多時候便是如此,初涉某一領域時,我們往往吸收迅速;然而,當達到一定程度後,似乎便難以再深入學習。此時,我們已喪失了初學時的熱忱,更多的是自認為學得差不多了,進而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力。
“學無止境”的道理衆人皆知,但在具體實踐中,卻常常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究其原因,大概率是如同那已倒滿的茶杯,失去了容納新事物的空間。
在《倚天屠龍記》中,有一段張三豐教張無忌武功的情節。張三豐正是讓張無忌以忘卻的方式來學習他所傳授的劍術。類似的情節并不鮮見,忘卻亦是學習的一種路徑。當我們的頭腦被過多雜念充斥時,便很難再接納新事物。
放空與接納相輔相成,唯有進行放空,才有可能接納更多的事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接收到的信息繁雜,這些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幹擾着我們。當我們被過載的信息幹擾時,若想再接納更多信息,就可能出現信息過載的情況。
适時學會放空,不僅能輕裝上陣做事,還能打開感官神經,讓自己處于敏銳狀态,這種狀态更有助于接收新的信息。從某個角度來看,要想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就需要學會放空這一技能。放空之後的人,就如同倒空的茶杯,極易接納新的事物。
産生這樣的想法,往往是在一些事情上遇到了瓶頸。而在這些瓶頸的背後,常常隐藏着一些不易察覺的自滿情緒。俗話說“水滿則溢”,當感覺到漫溢之時,就如同那個準備下山的人,彼時,自己的“茶杯”已無法再容納新的事物,此時,便是該放空的時候了。
然而,放空并不必然帶來接納。接納并非簡單的行為,而是基于複雜權衡的結果。這是因為接納是一個過程,那些能夠被接納的事物,往往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得以認可的。
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反複。以自我接納為例,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間會存在對自身的反感與排斥。當一個人真正實現自我接納時,便能夠接納更多事物,包括曾經反感的事物。
在我看來,放空不僅是摒棄雜念的舉動,更是重獲新生的體現,這種體現在諸多方面得以彰顯。例如另辟蹊徑,在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重新起步,此時的人宛如一張白紙;又如在新的一年立下新的目标,這同樣是全新開始的呈現。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天都是嶄新的開始。既然如此,就讓這一天的開始多一些新鮮感,而不是讓昨天的記憶幹擾今天的心情。放空自己,接納更好的自己,這樣的自己,才有可能從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 上一篇 貓和魚的小場景
- 下一篇 詩詞賞析:“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