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此句出自蘇轼《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全詩内容如下: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籁,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賞析
開篇“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實寫快哉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台相映的優美圖景,展現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交代了新亭的創建及與亭主的密切關系。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幾句,是記憶中在平山堂領略江南煙雨、孤鴻出沒的情景,以虛托實,将平山堂與快哉亭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優美獨特的意境。
下片“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由靜轉動,描寫江面風雲變幻,白頭翁在風浪中掀舞的場景,白頭翁的形象實則是蘇轼自身人格風貌的象征。
“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籁,剛道有雌雄”,蘇轼對宋玉将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的觀點進行批判,認為其未解自然之理。
“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是全詞的主旨句,表達了隻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裡雄風的人生哲理。
寫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官在黃州。元豐六年三月,張懷民也貶官到黃州,二人因心境相同、氣味相投而成為好友。
十一月,張懷民在其新居西南築亭,以觀覽長江勝景,蘇轼欽佩張懷民的氣度,為其所建的亭起名為“快哉亭”,并寫下這首詞贈給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