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雙陽俚語篇 20-關于稱謂】

屋裡的:妻子,料理家務的女人

一擔挑:連襟,妻子姊妹的丈夫

老疙瘩:也稱老小子,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

半語子:言語功能有障礙,說話不清楚的人

帶犢兒:也稱帶犢子、帶葫蘆子、帶來的,婦女改嫁後帶去的孩子

夢生兒:遺腹子

界壁兒:鄰居

打八刀:離婚

活人妻:離婚後再嫁的婦女

跑腿子:也稱跑腿兒、光棍兒,單身漢

欠兒登:愛亂說亂動,惹人讨厭的人

碎嘴子:說話絮叨的人

哭巴精:愛哭的小孩兒

摟婆兒:持家理财很嚴的人

犟眼子:固執

絕戶氣:沒兒沒女

掌包兒的:大車上跟車的人

把家虎兒:護家,簡樸,不亂花錢親門

近枝兒:—同族的直系親屬

...

後記——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在二十世紀的一百年裡,生活、飲食、遊戲等均受生活條件的限制。

生活中所用的各種生産生活用品都是父輩們制作的;飲食中所用的各種食材都是大人們生産的;遊戲中所用的各種玩具都是孩子們自制的。

...

這些生活、飲食、遊戲等活動中所需的材料,大多取自天然的樹木、石塊、泥土等。

靜默遐思,過去那種生活、那種飲食、那種遊戲,乃至那種節慶活動、那種雙陽特有的方言土語是如何生和流傳下來的呢?

遠古洪荒,飲馬河、雙陽河、肚帶河等河流在這塊沃土上靜靜地流淌着。

遼金時期,金代完顔婁室父祖涉過松花江,來到水草豐沛的蘇瓦延河畔。他們始建居所、漁獵取食。

随着群體力量的逐漸強大,收獲也就逐漸豐富起來。 立久而久之,雙陽地域的狩獵、捕魚、種植等活動日漸繁盛。

盡管完顔部族在金朝中後期率領其他女真部族遷徙南方,但尚未移居的小黃頭室韋部讓雙陽成為“熱土”。

元明時期,他們孜孜不倦的勞作,讓雙陽乃至整個錫伯國發展成為青郁郁層巒疊翠、綠依依榆柳堆雲的諸多村落,可謂茅檐傍林、流水繞村,可見籬外垂挂夕陽、柳蔭閑纜漁船。

人們打魚、擺渡、曬網、種地、狩獵、貿易,怡然自得地過着自給自足的漁獵、田園生活。

...

明末清初,盡管先後有瓜爾佳氏、赫舍裡氏、那拉氏等二十幾個部族近三萬人歸附建州努爾哈赤麾下,雙陽地域一度呈現出人煙稀少、寂寥無聲的凄涼局面,但随着山東、山西、河北等地饑腸辘辘的貧苦百姓逃荒落腳雙陽,千餘戶村落逐漸在雙陽大地興起,“向為繁庶之區”。

彙聚這裡的不同種族人群,在默記潛行“入鄉随俗”的同時,也不失時機地嘗試着“攜俗入侵”。

就這樣,雙陽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習俗、飲食習俗、娛樂習俗、節慶習俗和方言土語,奠定了雙陽風土民情的深厚底蘊。

伴随着時代的變遷,雖然有極少的生活、飲食、遊戲等活動還保留着,可其中的絕大部分已沉入時間的“河底”。

即便是仍然保留的活動,其器物、玩具也早已由手工制作變成了直接購買。

...

為了撿拾這些記憶,試圖通過樸素,甚至略顯稚拙的語言,将那些生動鮮活的生活、飲食、遊戲、節慶和土語 記錄下來,借《百年風土情》留住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盡管差強人意,好在鄉土民俗看似無影無蹤,卻滲透于生活、娛樂、學習等各個環節,可謂無處不在。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