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冒險會見周恩來

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1941年,抗日戰争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的時候,美國作家、記者海明威于4、5月間,以紐約《午報》記者身份偕第三任夫人瑪莎·蓋爾虹負有為美國政府搜集情報的特殊使命來到中國,開始了他們艱苦的旅程。

在中國,海明威夫婦分别會見了蔣介石以及政府的教育部長、交通部長、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和多位将軍。

5月(也有書報記載為4月)的某一天,蓋爾虹正在重慶的菜市場參觀,一位位高個子金發女士悄悄走過來,低聲問她是否想見見周恩來。蓋爾虹當時不知道周恩來是誰,便回答說問問海明威才能決定。蓋爾虹匆匆返回住處談起此事。海明威一聽,非常高興,他知道周恩來是荷蘭導演喬裡斯·伊文思的好朋友,而喬裡斯·伊文思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曾于1938年至1939年曾經來中國拍攝紀錄片,結識了周恩來。他當即表示願意和周恩來會面。蓋爾虹随即返回菜市場,将海明威的口信轉告給那位金發女士。金發女士是八路軍駐渝辦事處負責人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王炳南後來成為著名的外交家,王安娜是第一位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的外國女性,獲得少校軍銜。

第二天,海明威夫婦先在山城重慶迷宮般的街巷裡“随意散步”,他們在确信甩掉了跟蹤盯梢的密探後,便趕到了事先約好碰頭的菜市場與王安娜會面。王安娜帶着海明威夫婦穿過一條又一條曲折的小巷,然後匆忙鑽進一輛人力車,用布簾子蓋住車鬥,一路飛跑,來到位于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一處住所,即曾家岩50号“周公館”。走進一間牆壁粉刷得雪白的地下室,裡面隻有一張桌子和三把椅子,周恩來正在等待他們。

周恩來和海明威夫婦之間的談話是用法語進行的。他着重對海明威談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的前後事态、中共的抗日方針等。周恩來還針對國民黨政府總參謀長何應欽和副總參謀長白崇禧關于“皖南事變”的聲明寫了兩個紀要交給海明威,請海明威轉交美國政府,希望美國政府能仔細讀讀它,作為了解國共關系的參考。

雙方談話時間雖然不長,但周恩來的良好風範給夫婦二人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海明威在訪問周恩來後說:“周恩來是一個有極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與所有國家的大使館都保持着密切的聯系,他成功地使幾乎每一個在重慶與他有接觸的人,都接受共産黨人對于所有發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場。”

蓋爾虹當時甚至忘了做會見筆錄。蓋爾虹回憶:他們夫婦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覺得和一位中國人相處,好像在家裡一樣,十分愉快。周恩來的三言兩語勝過蔣介石豐盛的午宴和喋喋不休。蓋爾虹後來說:“我們認為,周恩來是個勝利者,是我們在中國所見過的唯一真正的好人。如果他是典型的中國共産黨人的話,那麼中國的未來将是他們的。就我來說,我被這位魅力十足的人強烈地吸引住了。”

海明威結束為期三個月的遠東之行回國後,先後撰寫了6篇關于中國抗戰的報道,報道分别在6月10至18日的紐約《午報》上刊發。在上述種種文字中,海明威預言:這場戰争後,共産黨人一定會接管中國。他認為“在那個國家裡,最優秀的人是共産黨人”。海明威直言不諱地批評了蔣介石對内排除異己的政策,隻把日本看作是“皮膚病”,反倒把共産黨看作心腹之患。他還詳細談了訪華觀感以及對國共兩黨沖突的見解,海明威相信,如果美方能清楚地表明不對中國内戰提供任何資助,“就能無限期地拖延重慶政府和共産黨人之間全面内戰的爆發”。至于對美日之戰會不會出現,海明威認為這隻是個時間問題。

曆史證明,海明威的這些看法都極有見地。

海明威後來獲得普利策獎、諾貝爾文學獎等衆多榮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