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多半有這兩個原因

在網上看見了一位媽媽述苦的貼子:為了孩子,自己付出了太多了,但孩子就是不理解,前幾天因為一點小事,兇了孩子幾句,孩子已經兩天沒有和她說話了。一石擊起千層浪,網友紛紛留言,吐槽自家的父母與熊孩子。

看了這個貼子,我腦海中閃現出了勞苦奔波的“苦媽媽”與調皮任性的“熊孩子”,一個想管,一個不服管,勸不了、理不順的糾結畫面。

是現在的孩子不懂事,還是媽媽沒當好,在當今社會條件下,父母究竟該怎麼與孩子相處,是我們不少年輕父母面臨的難題。

前幾天,我還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寫的是一個勇敢的小女孩與媽媽智鬥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叫小美。小美爸爸給她買了一套世界十大系列的叢書,其中有一本關于“世界十大奇異事件”,她很喜歡,但還沒看幾頁。

有一天,她媽媽的朋友帶着孩子小麗來作客,她平時與小麗關系也不錯,就拿出這套叢書說:

“這本我還沒看完,我們一起看吧。”

看了沒幾頁,小麗媽要走了,小麗就拿着這本書出去,問小美媽媽:

“阿姨,我可以把這本書帶回去看嗎?”

當時,小美很詫異,嘴上正想說:“為什麼不問我,而要問我媽?”。

但她媽很快就回答:“可以、可以,送給你了”。

小麗媽媽說:“這孩子,真是的,趕緊謝謝阿姨。”

然後,小麗和媽媽愉快地回家了。

小美媽媽關上門時看到小美哭了,特别不以為然:

“你哭什麼,你有那麼多本書,給她一本怎麼了?”

當時小美特别氣憤,轉身去了陽台,把她媽最愛的那盆花扔地上摔了。

她媽愣住了!小美哭着說:“你不是還有那麼多盆,扔一盆怎麼了?”

結果,小美被她媽一頓胖揍。

大約是小麗拿走書的第三四天,小美放學後沒有回家,而是直接拿着一本新本子,去了那個小麗家。

小美抄書去了。

小麗媽媽尴尬極了,反複說要把書還給她,但她鎮定地坐在那兒抄書,并且說:“已經送給小麗了,我不要,但沒看完的部分,我想抄回去看。”

小麗媽給小美媽打電話告訴時,小美媽已經找小美找瘋了,當她跑到小麗家要帶她回去,兩個大人的表情都很尴尬。

在回家的路上,小美又挨了一次揍。

但是,從哪以後,誰想要小美的東西,不論她是否在家,小美媽都會說,“這是小美的,我做不了主,你要問她。”

小美勇敢得有些“軸”,在媽媽眼裡也是讓人頭疼的“熊孩子”,但給她私自做主的媽媽真真切切的上了一課。

故事中的媽媽私自替孩子作主,很多家長都做過類似的事情。

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是需要邊界的,這個邊界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邊界,可以使孩子明白:我是個獨立的人,我應該為自己負責,不要因他人的錯誤感到自責,也不要随意将錯誤歸咎于别人。

如果父母沒有邊界感,經常将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那麼孩子就容易因為要認同父母,失去了察覺自己情緒的能力,憤怒的時候不敢憤怒,傷心的時候又不能傷心,長大後也很容易受到别人評價和情緒的影響,難以堅持自我。

因此,孩子和你頂牛,說明他有了自己的思想,認識到了自我是主體,父母應該多引導,少強制!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并不是國與國的邊界,泾渭分明不可逾越;它更像是連接兩個房間的一扇門,既時時互通,又可進可退。正因為有了這扇門,我們才能相親相愛又互敬互愛地生活在一起。


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普遍還存在“自我感動的付出感”。

什麼是自我感動的付出感呢?

舉個經典故事:媽媽吃了一輩子魚頭,卻在臨終前告訴孩子,“其實媽媽不喜歡吃魚頭,隻是為了把魚肉留給你”。

這個故事作為“母愛偉大”的範本,流傳甚廣。

可是仔細想想,如果媽媽看到孩子吃魚肉就已經滿足,那為什麼還要告訴孩子真相呢?

還一個故事:小雪有一次逛街的時候,她想吃巧克力和牛肉幹,母親給她買了,可回家後卻開始指責:“你知不知道這些零食有多貴?我們家沒有錢,你還要吃這麼貴的零食!”

小雪覺得很委屈,家裡沒錢可以不給她買啊,為什麼要買完後埋怨她呢?

是啊,明明兩個故事中的母親都付出了,為什麼最後非要讓孩子不開心呢?

因為她們太委屈了,辛苦了一輩子,犧牲了那麼多,最後一定要用自己的付出換一份孩子的内疚。

媽媽委屈了一輩子,孩子也愧疚半生。在這種故事裡,沒有人是快樂的。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天生的,但我們也應該清楚,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愛的方式。

中國式家庭很容易陷入一個怪圈,一方面父母愛得辛苦,為了孩子,父母可以不斷地犧牲自己,無論你要不要,我都會給你。另一方面,孩子接受得無奈,父母的愛一股腦地砸下來,有可能是虎爸虎媽式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可能是百般隐忍的“吃魚故事”,但無論是哪種形式,孩子都要接受,因為“我都是為了你好”。

“為你好”這三個字真的太沉重了,沉重到很多孩子一聽到這句話,就覺得自己被一座道德大山壓得透不過氣來,什麼也說不出口。

但他們心裡是反抗的,心裡一直會說,又沒有讓你付出,表現出來的也是對父母的付出不削一顧。

《有限責任家庭》有一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任何關系中,隻要有一方覺得自己在為對方付出,那他就已經喪失了主體性,愛已經不存在了,隻剩下道德資本累計起來的憤怒和痛苦。

若父母經常對孩子抱怨“我為你付出了一輩子”,肯定想得到孩子的回報,但孩子反應卻又恰恰相反,最終表現出來的一定是孩子不領情的反抗!

聽我的!為你好!與其說是甜蜜的愛,不如說是軟軟的捆綁,也正是“苦媽媽”與“熊孩子”之間矛盾的導火索!這種捆綁不是愛,是傷害!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