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黃河
冬日裡的黃河清亮而舒緩的向東流去
在青海省的中部有一座山脈叫巴顔喀拉山,巴顔喀拉山北麓一個山坡下有許多碗口大的泉眼,泉水噴湧而出往東流淌,逐漸彙聚成一條寬約10米,深約半米的潺潺溪流,當地人叫它瑪曲。
瑪曲流入沼澤灘地星宿海後開始水量激增,清澈碧綠的瑪曲水浩浩蕩蕩向東流淌就進入劉家峽水庫,在劉家峽水庫迎來了它的第三大支流洮河水的注入,從這,清澈碧綠的瑪曲水就變成了我們的皮膚——黃色,從這以後,這條河就有了它真正的名字——黃河。這條古老的河流在百萬年前出生,一萬年前成形,奔騰向前,貫穿中華文明古今。
王安石說:“太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萬中州”。黃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内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個省,橫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全長5464公裡。黃河從劉家峽流出後開始北上,進入了萬裡黃河第一城——蘭州。“一河穿城,群山拱衛”,蘭州緊緊的把黃河抱在了懷裡,“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這是高适心中的蘭州。57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就是從這裡熠熠生輝。
離開蘭州,黃河進入了甯夏第一城——中衛,中衛的北面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騰格裡沙漠,南面是黃土高原,中衛的沙坡頭就是騰格裡沙漠與黃河相遇的地方,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指的就是沙坡頭,離開中衛不遠處就是銀川,銀川就在賀蘭山下的甯夏平原上,“甯夏川兩頭尖,東有黃河水西有賀蘭山”,嶽飛的《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阙”指的就是這座山。
從劉家峽到蘭州西部這一帶,是黃河支流密集的發育區,湟水、大通河、莊浪河等都彙入了黃河,黃河60%的水量都來自于這一區域,黃河把這些支流的泥沙帶進了甯夏,慢慢淤積成今天的“塞上江南”——甯夏平原。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國就在這裡與宋遼并駕齊驅190年,他的都城所在地就是銀川。
離開銀川,黃河來到了巴彥淖(nao)爾,巴彥淖爾是富饒之城,境内礦産和日照資源極為豐富,硫鐵礦儲量居全國第一位,日照每天可以達到8.7小時,黃河流經這裡就進入了“幾”字形的頂端,黃河不經意的一拐,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在這裡碰撞揉合,離開巴彥淖爾,繼續前行,來到了呂布的家鄉——包頭,“敕勒川,陰山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指的就是包頭這裡的草原風光。
包頭是草原鋼城,它是稀土之都,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藏,它也是一座移民城市,人們千辛萬苦走西口的目的地就是包頭,這裡孕育和成就了晉商500多年的繁榮和輝煌,離開包頭,黃河來到了托克托縣的河口鎮,從河口鎮開始,黃河就開始拐向南流,開始進入了黃土高原,“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由于黃土丘壑泥沙俱下,這一段黃河泥沙含量相當于黃河總量的56%,水流渾濁不堪。我們常用“跳進黃河洗不清”來表達自己内心的委屈和冤枉,指的就是這裡的黃河。
河口鎮的老牛灣,是萬裡黃河第一灣,這裡是進入晉陝大峽谷的入口,長達700多公裡的晉陝大峽谷把黃土高原劈成兩半,左邊是陝西,右邊是山西,老牛灣不遠處就是乾坤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的就是乾坤灣,乾坤灣是一幅渾然天成的太極圖,中華始祖伏羲氏就是在這裡仰觀天象創造了八卦陰陽圖,黃河從這裡開始積蓄所有的力量向前奔騰,到達壺口時河面由300米被迅速壓縮成二三十米的寬度,然後從20米高的陡崖上咆哮而出,“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創作靈感就來源于這裡。
明代惠世揚走進壺口瀑布“源出昆侖绗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從壺口往南,就來到了晉陝大峽谷的出口——禹門,傳說大禹為了治水,把這裡鑿開,所以稱之為”禹門”,又叫“龍門”,“魚躍龍門”,指的就是這裡。黃河在晉陝大峽谷裡因受到兩岸峽谷的擠壓和束縛,在這一刻終于噴湧而出,李白在這裡感歎“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裡出龍門”,黃河就是從這裡肆意奔騰,沖刷出最适宜農耕的八百裡秦川——關中平原,也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一座偉大的城市——長安。
禹門的不遠處就是韓城,2000多年前,無韻之《離騷》,史學家之絕唱的《史記》作者司馬遷就誕生在這裡,出了禹門黃河一路向南,就撞上了秦嶺,黃河隻好在潼關這個地方來了個90度的大轉彎,向東流去,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就是在這裡注入了黃河。王之渙在這個大拐彎的鹳雀樓上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潼關的對面就是風陵渡,這裡是楊過和小龍女相遇的地方,“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
潼關也是晉、陝、豫三省接壤的咽喉要道,“一條潼關道,遍地英雄冢”。1329年,關中大旱,59歲的元代名臣,散曲大家張養浩奉命來關中赈災,途徑潼關時揮筆寫下了“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黃河離開潼關就進入了三門峽,相傳大禹用神斧把這裡的高山劈成了神門、鬼門、人門三道峽谷,引黃河之水滔滔東去,所以稱之為”三門峽”,陝西的陝 指的就是三門峽,肴山下的一片黃土台地叫做“陝塬”,地貌與白鹿塬相似,陝塬的西面就是陝西,這個地理名稱一直沿用了3000年,陝塬的東面就是“陝東”,後來它的名字改稱為“河南”。然而,三門峽仰韶村發現的史前文化,從5000年前,就閃耀着黃河文化最耀眼的光輝,成為中國地域分布最廣的黃河文明。
公元579年,杜甫走進了三門峽的石壕村,寫下了“三吏三别”之一的《石壕吏》“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别”,然而早在2500多年前,就在石壕村不遠的函谷關,老子在這裡寫下了5000言的《道德經》。黃河離開三門峽就進入了洛陽的孟津區,至此,黃河完全走出了黃土高原,從這裡開始,黃河再也沒有山巒的阻擋,進入了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也就是從這裡開始,黃河沖出了中國第三大平原——華北平原。
300萬年前,黃河隻到三門峽這裡,長度隻有今天的三分之二,缺失的三分之一是因為三門峽的阻擋,如今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都是一片汪洋,太行山、燕山則屬于沿海地區,大别山則是矗立在海中的獨立島嶼,直到120萬年前,黃河沖出了三門峽,投入到了大海的懷抱,黃河所攜帶的泥沙,開始從這裡慢慢淤積,在長達百萬年的時間裡,形成了今天的華北平原、才有了今天的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省。
洛陽是神都,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有着1500多年的建都史,曆史上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洛陽不僅曆史深厚,而且它還是一座花城,劉禹錫為它寫下了“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離開洛陽就來到了鄭州,五嶽之一的中嶽嵩山就在這裡,“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就在嵩山上,少林武術從這裡開始名揚天下,唐朝的陳羽雪夜中到達了嵩山,“嵩山歸路繞天壇,雪影松聲滿谷寒。
鄭州的南邊就是新鄭市,4500年前,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就誕生在這裡,他就是皇帝,他聯合炎帝打敗了黃河下遊的蚩尤,統一了中原各部,然後各部開始慢慢的融合,在古老東方大地發展崛起成一個偉大的民族——華夏,華夏文明一直發展到今天成為人類曆史上唯一的一個從沒有中斷過的東方文明。
從皇帝開始,一直到北宋,在長達3000年的時間裡,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南宋,才開始向南方的長江流域轉移。離開鄭州就來到了開封,開封是一座與黃河有着千年恩怨的城市,曆史上因為黃河的泛濫,開封多次被黃河的泥沙掩埋,所以開封有句話叫做“開封城 城摞城,地下埋葬多座城”,開封的地下,上下疊壓埋葬着從唐到清代六座城。
黃河進入鄭州的桃花峪後,就進入了黃河的下遊,下遊都是平原地帶,黃河進入黃土高原之後攜帶4億噸泥沙往下遊流淌,河床要比兩岸高出10米,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是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自有史以來,決堤1593次,經曆了26次改道,每次決口改道首當其沖受害的就是開封,黃河每次改道,民不聊生,天下大亂,但是黃河洪水每次都會繞開下遊的山東中部,從泰山北邊向東流淌,泰山也就成為能鎮住黃河的神山,就有了“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所以,曆朝曆代都會在泰山舉行封禅大典,祭祀神山求保平安。
黃河繞過泰山後就進入了濟南,這裡是老舍筆下冬天的濟南,也是溫情的濟南,市内“七十二名泉”汩汩流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樣的濟南能不美嗎,更重要的是閃耀着史前光輝的龍山文化在這裡靜靜流淌4000年。離開濟南後,就進入“濕地百鳥起,長河落日圓”的油城東營,這裡是偉大的軍事家孫子的故鄉,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就在這裡。黃河穿越了廣袤的大地,滋養土地萬物,最終從這裡流入浩瀚的大海。
黃河從涓涓細流到百納海川,一路上把中華大地演繹的绮蘊悠長,神行千裡,黃河猶如一篇長文,臨水聽風,書寫着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悠遠篇章。
2025-1-16
- 上一篇 三、飛蛾撲火
- 下一篇 文二街菜場的與時俱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