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久:一山一樹總關情

(一)

中國當代畫壇大家李瓊久先生,在他去世三十四年後,他的家鄉四川樂山,有了以畫家名字命名的美術館。

這些天,去樂山柏楊路李瓊久美術館參觀李瓊久作品展的觀衆絡繹不絕。全國各地許多熱愛李瓊久繪畫藝術的讀者,采用多種方式,或作品彙編,或寫文抒發。以此紀念一代繪畫大師李瓊久先生。

藝術,在一萬個人的眼中,便有一萬種不同的認識。比如李瓊久在當代中國畫家中的地位,他所創立的“嘉州畫派”是否站得住腳等。

重慶一位楊姓讀者,便在我的文章後留言,“李瓊久先生的畫不錯。也僅僅是不錯而已,沒有走出四川,更不用說畫派,他沒有創立自己的繪畫理論。”我的一位畫家朋友,說的更加尖銳,“若論瓊久先生的手藝,實話講還達不到開宗立派的水準!首先理論上就欠缺,他隻是一位畫人,至于畫派一脈,那都是一些好事之徒的推波助瀾,也算是為他的身後留下點遺産财富,隻是于他無關;活着的時候苦逼似的,人都死了這麼多年了,忽然發現這是個招牌,還能再利用利用,徒子徒孫那麼多,不乏虛名在外的,連老師的葬身之地都不清楚,即便名望卓著于他又有何益?我不是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如果是我的恩師如此境遇,那是我的羞恥!”凡此等等。

這是對藝術偏狹的理解。

翻譯家傅雷當年對中國繪畫的認識,“四王(清)所以變成學院派,就是缺少中國畫的基本因素,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真正的筆,無一線條說得上表現力”繼而更加絕對說:“以我數十年看畫的水平來說,近代名家除白石、賓虹二公外,餘者皆欺世盜名;而白石尚嫌讀書太少,接觸傳統不夠。賓虹則是廣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這認識源自康有為、陳獨秀,“五四”以降,一切傳統的東西都被他們否認,康說“近世的畫衰敗了”,陳說要“打倒畫學正宗,要革四王的命。”

有關“五四”的認識,最近些年,以餘英時為代表的曆史學家,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認識。“五四的精神與文藝複興正好相反,因為文藝複興定義上是古典傳統的回歸與複興。五四的知識分子表明他們既不欣賞自己的舊傳統,也不了解西方的古典文化。”

以我識讀宋元明清中國傳統繪畫的見解,傳統文化藝術在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魅力。即使到了現當代紅色文化唱主角,以石魯、錢松喦、李可染為代表的革命繪畫元素,尚有可圈可點之處。至于說到繪畫理論,與畫家創立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沒有必然聯系。

畫家的首要任務是創作,創作具有鮮明藝術風格的作品。這方面,李瓊久先生與明代吳門畫派領袖沈周有許多相似。儒雅随和,寬以待人。不管高低貴賤,隻要你問他要畫,都不會拒絕,今天全國各地都有李瓊久先生的大作流傳,就是最好的證明。


...


...

李瓊久作品

沈周系明代一代宗師,創立了吳門畫派,他的繪畫理論大多留在畫圖題記中,如“筆蹤要是存蒼潤,墨法還須入有無。”李瓊久創立的“嘉州畫派”,提出三不,“不迷信古人,不迷信今人,不迷信自己” (李瓊久舊稿:論嘉州畫派),他說,“一個正直的人不一定是藝術家,而一個藝術家必須是一個正直的人。”

那麼,李瓊久的繪畫藝術特點是什麼呢,2008年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李瓊久書畫作品選》,邱笑秋先生以“峨眉高出西極天--談李瓊久的書畫藝術”,評價李瓊久的繪畫特點一是删繁就簡;二是點景生輝;三是書法入畫。李瓊久對峨眉山的認識深入透徹,他說:“峨眉山是樹多岩石少,不要一畫山就畫這種皴、那種皴,要把精到的線用在關鍵部位。”

縱觀李瓊久先生留下的大量表現峨眉仙山的作品,我認為用一個字形容:潤。“潤”是李瓊久作品的特色。

世人皆說峨眉天下秀,這個秀字的内涵就是潤。無論峨眉山月還是峨眉雲霧,包括山中的冷杉,冷杉生于晚白垩世,繁衍至今。具有較強的耐陰性,适應溫涼和寒冷的氣候。這也是四川比較具有特色的樹種。

能畫出仙山峨眉和冷杉樹鮮活特色的作品,缺少對峨眉山的敬畏和熱愛那是畫不出來的。

李瓊久的學生郭志全講述過一段故事,說李瓊久帶着學生去峨眉山寫生,正巧遇見山民辦喜事,李老師興趣盎然坐到闆凳上,開懷暢飲,直到酩酊大醉,第二天醒來,揮毫潑墨,以一幅《萬紫千紅》相贈。

峨眉山是李瓊久藝術的根,也是嘉州畫院培養學生的搖籃?

今天,在樂山,在四川,在雲南以及全國許多地方,許多繪畫才俊活躍在丹青舞台上。峨眉山文館所陳澤生、洛陽大學郭志全、嘉州畫院餘龍、雲南警察美術家協會楊松葛、我認識多年的朋友徐志學等,他們都是嘉州畫派傳承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作品,除了繼承嘉州畫派的傳統,都在推陳出新。

(二)

李瓊久,一位孤獨終老的中國繪畫大師。這個從四川樂山鄉下馬家灣一步步走向全國的大藝術家,命運的坎坷,象征着當代所有文化藝術的宿命。李瓊久誕生于1907年,他後來回憶:“幼時的喜繪畫,母親善刺繡也能繪畫,舅父是個民間剪紙藝人,受這藝術熏陶,和民間藝人接觸,先畫線描,然後學浮雕。見到那些匠師畫的道釋人物畫,都是些唐代畫法,很喜歡。每逢節日趕廟會,就常去廟裡觀察佛像,臨摹了不少粉本人物。再後來學《芥子園》,對上面的梅蘭竹菊,山水花鳥,人物和樓台亭閣,飛禽走獸、蟲魚等,反複臨摹。” (郭志全《畫壇大隐李瓊久》P18)。

1932年,正是畫家黃賓虹與吳一峰溯江而上,過樂山,登峨眉,上青城山,開悟“入蜀方知畫意濃”的變法時期,李瓊久從成都的美術專科學校畢業了。他的老師兼校長是後來任教四川美術學院的教授馮建吳先生。

四十年後,李瓊久的學生郭志全去四川美術學院學習,李瓊久畫了一張四尺的峨眉仙山圖,讓郭志全帶去給老師馮建吳看看。馮教授仔細讀過畫作,欣喜的在畫上題跋,“峨眉太高,瓊久的畫已越山而過,青于藍而勝于藍。” (大意)并托郭志全将此有長段評論李瓊久畫風的作品再帶回去。(此畫現藏郭志全教授)

李瓊久從成都回到家鄉樂山,正是川鹽經濟繁榮時期,國内許多著名的書畫大家紛紛彙聚樂山,他先随四川樂至縣人号茫溪老農的吳成之學畫,耳提面命,受益匪淺。說起這個茫溪老農,可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被埋沒的大畫家。

吳成之潛心傳統,擅長國畫、泥塑,善畫動物,尤喜畫雞和大雁,無不千姿百态,呼之欲出。早年間與張大千兄弟交往甚密。抗戰時期,許多名家如豐子恺、朱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