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期與家長分離弊端多,父母安撫他們内心,加強親子溝通交流

晚上遛娃的時候走到了小廣場,傍晚下過了一場雨,雨後空氣很清新,涼風習習的,小廣場上很多媽媽爸爸都帶着孩子出來納涼,有孩子玩滑闆車的、有的玩小自行車、還有的推着嬰兒車,裡面的小嬰兒非常惬意的東張西望、咿咿呀呀的跟看着他的人說話。

這麼美好的傍晚讓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突然傳來了一陣刺耳的訓斥聲:“你怎麼就不敢跟他要回來呢?你怎麼這麼沒有用,什麼都幹不好,連自己的玩具都看不住,你個笨蛋”。

大家的注意力被一個五大三粗的老年人所吸引過去了,他正在訓斥一個5、6歲的男孩子,那個男孩小臉漲得通紅,被老人說急了扭頭就走,周圍鄰居紛紛議論說:“這個老周也是,這麼小的孩子不能好好說話嗎?”

...

有知情人低聲說:“這個孩子是老周閨女的孩子,閨女離婚了,孩子自己沒能力帶送回娘家,這孩子可遭了罪了,有孩子了就要盡量自己帶,這個孩子長期在姥姥家,也就是管個吃飯”。這個孩子聽着就挺讓人同情的,的确,長期被迫跟父母分離的孩子往往存在:

第一、不懂得如何跟别人交流

很多父母因為生活、工作的壓力過大,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輩身邊幫忙照料,自己隻是在周六日的時候去探望孩子。

孩子長期在老人身邊生活,往往是走向極端:被老人慣的非常飛揚跋扈,自我為中心,在家裡的時候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要圍繞着他轉,而一出門就慫了,不知道怎麼跟同齡人打交道,就是所謂的“耗子抗槍窩裡橫”。

...

第二、 膽小

長期在一個很封閉的環境裡生活的孩子是非常的膽小的,因為對孩子來說,非常不習慣脫離自己已經熟悉的環境,對外界雖然好奇,但自我保護的意識讓孩子把自己封閉的嚴嚴實實的,不敢跟外界接觸、不敢挑戰陌生人的相處模式。

這背後的心理是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長期不能跟父母有有效的情感交流,讓孩子處在一種覺得父母就是陌生人的意識中無法自然親近。而對于更加不确定、不熟悉的陌生人的時候,本能的就逃避面對。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大人強迫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孩子一定是躲在大人的後面偷偷觀望的原因。

第三、内向

孩子性格發展的關鍵期就是3~6歲,這個期間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有效的肯定,他就會出自本能的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樂于跟外界交往、不樂于表示自己的想法。

而這種情況往往得不到關心,反而監護人覺得孩子安靜些好、省心、省事,沒事就自己去玩去了。很少有人主動跟孩子溝通交流,平常沒事的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但如果孩子因為長期的性格過于内向,往往就會形成自閉、抑郁等病态人格。

...

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盡量要把孩子帶在身邊,而不是非要等孩子出現了各種心理問題後才後悔不已。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父母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

已經發現了孩子的性格走向不正常的迹象,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膽小、内向、不愛跟别人交流的情況呢?

第一、家長要多跟孩子進行交流

這種交流每天都要有,即便是不能在孩子身邊,也要保持每天跟孩子說幾句話或者是視頻一下。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父母根本不在乎、不關心他。

在周六日有時間的時候盡量多陪陪孩子,帶孩子出去玩、教孩子怎麼跟同齡人打交道。孩子的天性中都是充滿了對父母的依賴的,讓孩子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後,孩子就會樂于表現出自己快樂。

...

第二、帶孩子進行運動

這個一方面是促進孩子的活動範圍,不要總是局限在一個單調的環境中生活,多開闊一下孩子的眼界。在幫助孩子增強體質的同時讓孩子結交到更多的同齡人,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獲得進步,看到自己的成績後就會增強信心,心情也會非常開朗。

多帶孩子去公園、森林等等,讓孩子從大自然中體驗自然的神奇,培養孩子探索的興趣,轉移孩子情緒的起伏。

第三、讓孩子參與表達型的訓練班

現在很多教育機構都有專門的表演課程,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和自卑,經過訓練的孩子能夠勇敢的走向演講台、積極踴躍的表達自己。

這個專業化的訓練過程能讓孩子慢慢變得開朗、大方、自信。經過這種強迫性的訓練以後,孩子從中能夠獲得戰勝自己、超越自己的快樂,對一個孩子來說,這種感覺是至關重要的,這樣訓練後的孩子往往就會樂于表達、表現自己了。

...

總之,一個孩子的潛在能力是需要家長耐心的發掘的,家長要用心觀察孩子的每個行為,及早發現孩子行為中是否存在心理上的隐患,提前防範不要發展到了病态的地步才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到了需要醫生介入的地步就非常的麻煩了。

因為孩子的成長規律所決定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時心理上存在嚴重的心理陰影的話,那麼終其一生孩子都需要進行艱難的修複,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能夠正确對待還算是幸運,但很多人往往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從而對他人生的幸福造成很大幹擾。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産、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