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回家的路?三歲的孩子告訴你:哭累了,就不要哭了

  《論語》中有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近日,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朋友講述的主角,是一個三歲的孩子---慧寶

慧寶一家人定居廣州,在大城市生活打拼難免會忙碌一些,生活節奏不自覺的加快。

孩子爸爸由于工作原因經常天南海北的遠行,孩子媽媽是在私企做會計工作的,平時兩人聚少離多。

去年,他們迎來第二個孩子,小公主的誕生,家裡朋友都為他們高興,同時也恭喜他們三歲的兒子慧寶當哥哥了。

慧寶是個很懂事很可愛的小男孩,像個小大人一般,會哄妹妹睡覺,會幫媽媽捶背,還會給妹妹換尿布。

用他爸爸的話說:我在外掙錢的時候,你就是家裡唯一的男人了。

小慧寶就在忙碌的爸爸不在家時,分擔媽媽的工作,幫着照顧妹妹

前不久,媽媽返回了工作崗位,他的姥姥特意住過來,幫忙照看他和妹妹

而事情就發生在一個炎熱的午後

姥姥推車帶着慧寶和妹妹,在家附近騎自行車,玩了一會兒,小寶寶需要換尿布,姥姥叫上慧寶打算回家換尿布,慧寶顯然沒有玩夠,不肯回家,姥姥無奈,告訴慧寶就在這騎車等她,不要走遠,馬上就回來,于是姥姥就推着孩子上樓了。

當然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就是因為它不如人們所希望的那樣發展。

當姥姥下樓後,慧寶不見了蹤影 姥姥在小區四處尋找,焦急萬分,逢人就問是否看見穿着蝙蝠俠圖案騎車子的小男孩,眼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姥姥懷着無比自責愧疚的心情撥打了電話···

此時在公司工作的孩子媽媽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馬上開車往家趕,孩子爸爸正在駕車開往重慶的路上,路程過半,接到了來自妻子的電話,沒有絲毫猶豫調頭往回開,之後朋友曾問過他,為什麼不先等等,找一找看看,再回來,他說:如果孩子找不到了,我掙再多錢還有什麼意義。

是啊,有了家庭才有了孩子,有了孩子才有更完整的家。

此時廣州所有能聯系到的親人朋友都在焦急的尋找走失的慧寶,一幅幅電影中常見的情景在孩子媽媽的腦海中回放,她不斷的問自己:我該怎麼辦?

哽咽道:孩子,你在哪裡?


讓我們進行畫面切換,慧寶到底走丢去了哪裡?

大城市的小區,相互緊密且錯綜複雜,樓與樓的布局,像極了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龜甲陣以及周瑜的燕雀陣。

小區門衛室,門衛是一個中年男子,此刻他正在認真聆聽,他面前站着一個推着藍色自行車的小男孩,男孩穿着蝙蝠俠的夏季套裝,門衛想:這個小孩能有三四歲吧,為什麼是一個人?

男孩說出了他來此的目的。

“我叫慧寶,我走丢了,找不到家了,我媽媽是XX,我家住在X樓X室”。

很可惜他沒有記住是多少号樓。

門衛立刻意識到這是走失兒童,了解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立刻開始與物業聯系,一起在檔案資料中尋找這戶人家,經過一段時間的排查,他們終于找到了,證實卻有一個這個名字的住戶在小區北側的X号樓,門衛撥通了那串電話号碼···

此刻焦急的人們還在不停地尋找,四處詢問,他們甚至想到了去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來擴大搜索範圍。

而此時,歸心似箭的慧寶爸爸,已經穿越半程。

仿佛為了失散後的重逢

電話鈴聲在焦急的人們心中格外響亮,正打算報警的孩子媽媽迅速拿起了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了一個中年男子的聲音“你是叫XX嗎?你家孩子是不是走丢了?”

故事會喜笑顔開,是因為最終我們希望的結局滿足了我們的期待。

家人們迅速去了物業室,接到了慧寶,大家喜極而泣,對于一個孩子的母親來說,仿佛天堂地獄般交替,一個家庭,一份愛,一段人生,聽到一聲“媽媽”,我想沒有比這個更讓人高興的了。

...

前不久,我偶然見到了故事中的小男孩

我問慧寶:你當時害怕嗎?

慧寶說:我跟着小朋友們騎車騎遠了,我發現找不到大人了,找不到家了,然後我就哭了

我說:那你一定很傷心吧

慧寶說:等我哭累了,就不哭了,哭也不是辦法,我就想到了去找門衛叔叔,告訴他我家住哪,讓他幫我找媽媽”

我震驚了,一個不到三歲的小男孩,思路竟如此清晰,如此堅強聰明,那句“等到我哭累了,就不哭了,哭也不是辦法”。

多少成年人的世界,哭了累了還是在原地哭着,不肯向前一步。

回家後,我問我三歲半的姑娘,爸爸問你:你知道你家住哪裡嗎?姑娘說不知道,這顯然不怪孩子,我們并沒有刻意的去告訴過她,沒有特意的讓她記憶。同時也佩服慧寶的媽媽,在孩子這麼小時就教會了他如何應對突發情況,并給他指明了回家的路。

    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認為,父母的情感方式,決定了孩子思維邏輯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用哭和對方不能理解的語言進行交流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支撐,而欠缺這種情感的孩子,面對突發情況就會顯得不知所措。

...

而《正面管教孩子100個細節》一書中,作者就孩子如何學會應對突發事件,歸納出了四點建議:

1、培養孩子冷靜的心态和應變能力

我覺得爸爸媽媽在日常帶娃的生活中,首先要自己做到遇事不慌、寵辱不驚,這樣孩子也會感知父母的處事方式。

關于應變能力

(1):積極參加活動:

我們首先要帶領和鼓勵孩子參加各類活動,豐富的活動與經驗會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有助于提高應變能力。

(2):經常向孩子提問:

學齡前兒童正是開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這個時期每個孩子都是十萬個為什麼,我們的提問可以促進孩子大腦進行思考,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使得孩子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

(3):幫助孩子建立達成目有很多途徑的思維觀念:

可以講述一些成人處理的小問題,來鼓勵孩子根據這些生活經驗尋找新方法,在遇到問題時,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盡可能想更多的辦法去達成目的。

(4):讓孩子有獨立承擔事情的經驗:

現今社會孩子成了家庭中的重點保護對象,生活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過分的溺愛,而讓孩子缺乏獨立的認識,思維成長緩慢,這樣的孩子一旦自己處理問題時會缺乏自信。

要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事情,建立先思考形成計劃,再執行解決的能力。

2、 增強孩子的防衛意識

《央視直播間》曾經做過一個測試,關于拐騙兒童,當時50個參加的孩子中,42個被成功拐走,這個幾率讓每一個家長都膽戰心驚。

...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平安安的成長,但家長警惕性不高和教育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那如何增強防護意識呢?

除了不跟陌生人随便攀談,不接受陌生人東西,不要遠離父母的視線,還要告知孩子如何求救,了解家裡人的信息,掌握生活中的危害因素等。

聰明的父母會像講故事一樣,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跨越。

3、教孩子學會求救

孩子畢竟是弱勢群體,當他遭遇危險或走出父母的舒适區遭遇不公平對待,是否敢于說“不”?怎樣能脫離險境?

也許小孩子都學會了遇事找警察,可是怎麼能找到警察?他們真的會嗎?這就需要父母平時教導孩子遇到危機如何尋找可以信任的人,像前文中的慧寶,我想他一路上遇見了很多大人,而他的選擇是最安全穩妥的方式。

4、教孩子一些具體的應對方法

我想無數的理論和故事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現今社會中,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的幼兒期參與度并不高,一個是剛為人父為人母,這種突然的角色轉換讓父母還不知道如何與寶寶相處,如何培養耐心,如何教育。

另一個是忙碌的工作加上手機的誘惑,使年輕的父母比起教更願意等,等孩子上幼兒園老師去教,這就成為了一種病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才是那個引路人,讓孩子知道如何處理問題,如何面對壓力,如何保護自己等,你都不知道,憑什麼要求孩子懂得呢

那麼基于這四點,我們再回過頭來分析一下慧寶的故事,走失已成事實,慧寶哭累了,決定不哭了,這是一種冷靜思考問題和思想應變能力,然後開始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了,而後想到了找人求救,但比起陌生的路人顯然門衛警察更可信,這就是一種防衛意識,最後找到了門衛,說出事情經過和家庭住址,母親的名字,傳達了信息與目的,是希望門衛叔叔幫助他找到媽媽,方法得當。

這一切放在一個三歲的孩子身上,不免讓人伸出大拇指,佩服萬分

同時這個故事也直面反應出哪些問題所在呢?

老年人帶孩子的弊端:缺乏安全意識,警覺性不強,思慮不周全。

記得看過一段又可悲又可氣的視頻,畫面中是一個奶奶推着嬰兒車裡的小孫子外出去買菜,老奶奶在一個攤位停下,把嬰兒車放在旁邊,和人邊讨價還價,邊往袋子裡裝水果,此時嬰兒車溜車了,迎面一個面包車駛來,急促的刹車聲和老人的慘叫聲,都闡述了一個事實

為時已晚!

視頻中的老人正是缺乏這三點,釀成了悲劇,一個家庭的破碎,幾顆心的破碎,試問這位老奶奶怎麼活下去,如何面對孩子的爸爸媽媽,孩子的爸爸媽媽如何面對以後的生活。

...

所以,無論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孩子,要先普及安全知識,提高安全意識,而對于孩子,尤其學齡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我們首先應該讓他們掌握基本信息,我叫什麼,我爸爸媽媽是誰,我家住哪,聯系電話多少等,比起寫字畫畫,先要教會他們如何保護自己。

在《周易·既濟》中說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意思未雨綢缪,防患于未然所以,面對孩子漫長的成長歲月,先安全再健康,才可成長,再去考慮成才。

那麼,這個故事對于人生,我們又悟到了哪些道理呢?

1::哭累了,就不要哭了

成年人的世界,總是有說不完的辛酸

有個姐姐離婚了,自己帶了兩個孩子,還要照顧卧病在床的父親,這樣的情節想想就不免讓人心酸且不知所措,可是,有什麼辦法呢,命運既然如此,站在原地哭漏了天也沒用,還是得振作起來,畢竟這個世界還有你必須守護的人和事面對生命中的苦難和坎坷,我們不要逃避,直面你生命中的一切

早年,我曾寫過一首組詩,叫《生命譜寫》,當時的我是這樣形容的生活中的苦難的:“命中有太多苦難,還來不及發現,卻已接踵而來,我抗起千壓萬難,留下生命的疲倦”。而後結尾處“不過是回到最初的地方,重頭再來”。

我想,人生真的不要怕重頭來過,我們哭累了,索性就不要哭了。

2:無論多累,記住自己家在哪

我想家這個字對每個人都無比溫暖,對前文中的孩子爸爸更是如此。

是什麼動力驅使一年四季的艱難前行,是為了什麼可以讓愛情聚少離多,是為了守護一個家,為了一條回家的路,走遍半個中國依然能清楚記得家裡的燈火,家裡孩子的笑顔所以,人類的負重前行,有時,僅僅就是因為一個家,因為一片愛,守護孩子的歲月靜好。

3:有個清晰的頭腦,遇事不慌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不如孩子,他們尚且冷靜謙讓,而大人們卻拳腳相向

孔子曰:三思而後行。蘇洵再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遇到事情,應該沉着冷靜,不慌不亂,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斷不能以情用事。為了争一時口舌之快,而失去更多寶貴的東西。

泰戈爾曾說:如果你因為錯過月亮而流淚,那你也将錯過繁星。

尤其在孩子幼兒期,父母要做好榜樣,讓孩子建立信任感、安全感、歸屬感,孩子在成長中也會建立寵辱不驚的氣魄,遇事不慌亂。

...

慧寶的尋家之路,教會了我們這些大人,如何培養孩子安全意識應對突發狀況,如何建立父母及家人的育兒警覺性,如何在成年人的世界不再哭泣

那日和慧寶聊完後

臨走時,這個小男孩問我:叔叔,你知道我為什麼叫慧寶嗎?

我想了想,回答道:是有智慧的寶寶嗎?

男孩笑着走開了走到不遠處,回頭大聲喊道:也是“回報”哦,叔叔再見。

我頓時醒悟,是啊,你的爸爸媽媽生下了一個智慧的寶寶,而這個寶寶能“回報”給爸爸媽媽一條回家的路!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