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書法中的“投機”現象—書法之辯
以田英章的作品為例,他的書法中規中矩、功底深厚,但卻被中國書法家協會邊緣化,其理由是認為田體屬于美術字範疇,缺乏足夠的變化和藝術性。實際上,這種評價背後隐藏的是審美疲勞的問題。任何一種風格,無論是優美還是所謂“醜書”,當觀衆長時間接觸後,都可能會産生視覺疲勞。中國的書法藝術長期在“拙”與“巧”之間徘徊,似乎仍未完全領悟“險絕”與“平正”之間的深刻辯證關系。
當前社會中,人們對待書法的态度存在着明顯的投機傾向,不過這種投機又分為兩種:“投機取巧”與“投機取拙”。前者是指那些僅僅為了迎合市場而刻意追求技巧上的花哨變化,後者則是指有意選擇看似簡單、實則内藏深意的“拙”風。然而,“取拙”的關鍵在于創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何為“平正”與“險絕”。缺乏這種理解,所謂的“拙”便成了沒有靈魂的“僞拙”,也就是所謂的“醜書”。
因此,對于書法藝術而言,重要的是回歸本質,深入探索每一種風格背後的文化内涵與哲學思考,而不是簡單地追求表面的變化或刻意追求與衆不同。真正的藝術創新應當建立在深厚的傳統基礎上,通過對傳統技法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來創造出既具有時代感又能觸動人心的作品。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