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方塘為什麼能夠這樣清?孤立地看是無從找到答案的,放開眼界去發現,原來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呐。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所以他的詩歌總是明理務實,又充滿着哲學意味。
比如《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今天讀《觀書有感》,發現還有第二首: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當“艨艟巨艦”因江水枯竭而擱淺的時候,多少人費力氣推都是枉費,哪能推動呢?
可是嚴冬過盡,春水方生,形勢就一下子改變了,從前怎麼都推不動的“巨艦”都能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輕快!
所以,别做在岸上推船的蠢事,而應為“巨艦”的自在航行輸送一江春水。
别在煩惱時抱怨,而應是尋找方法解決問題。别在逆風時奮力疾行耗費力氣,而應去攢勁磨劍整理行囊靜待風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