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通往卓越的路上,離不開大量的練習。

日拱一卒,第8天

所謂天才,其實并不神秘,其本質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練習”。換言之,我們沒有變得像天才那般卓越是因為方法不對或練習不夠。

不得不說這兩個關鍵點都十分直接的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做成一件事,而在開始大量練習之前,掌握正确的方法更為關鍵,否則就是南轅北轍,事倍功半,最終白白浪費時間,收到的回報恐怕也不會理想。

那麼我們怎樣來判斷一個方法是否正确呢?這裡總結了4個特征,可以參考對照目前使用的方法是否行之有效。

01

有定義明确的目标

這就好比你要練習閱讀能力,就應該告訴自己:"在閱讀中,要在書中吸收到什麼知識點,這個知識點能為我以後用在何處。"而不是“我要每天讀半個小時的書。”

再比如我每天日更一文,也不能隻是傻傻的去重複這個更新的動作,一直做無效的重複,不會因為時間的累積,寫作能力突然就有所提高和改變。

隻有給自己定一個明确的目标,每天比前一天進步一點點。從主标題到小标題、開頭到結尾、字體風格到全文排版……

都要有計劃的去練習改善,哪怕剛開始的效果不佳,那也沒關系,隻要用了正确的方法在朝這個方向前進,就是一次有效的練習。

隻有将目标細化,執行才會更高效,哪怕你給自己定的目标很大,也可以将其進行拆分。

02

練習時極度專注

明确了目标方向之後,就是加以練習,在過程中讓自己進入專注的模式,最簡單的判斷就是不會分心走神,能全神貫注享受在過程中,這樣達到的效果才會更理想,切不可貪多,同時進行多種任務。

寫文章就認真寫好文章,不要去想明天該讀哪本書;

做公衆号就好好經營公衆号,不要想着抖音又有什麼熱點要想去刷一刷。

做一件事就認真關注這一件,做好一件後,再重新開啟新的任務。

李大钊也說過:“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

03

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得到反饋,哪怕就是和閨蜜聊天也是需要得到對方的回應才能更好的互動下去,學習技能也是,要在不斷的犯錯,改錯的情況下,進行調整,從而做得更好。

這也是我們讀書學習的時候需要老師帶領是一個道理,經常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表揚的同學反而進步得更快,不然就是閉門造車,永遠在自己過往的認知中徘徊,這樣進步就會很慢。

就像練習寫作一樣的道理,首先是自己反複審稿、打磨,然後轉發給朋友閱讀感受,提出一些寶貴的意見,從而再進行修改,當然,如果能得到這方面專業人士的指導和糾正,那進步就會更大。

這其中也包括正在閱讀此文的你,如果能給我留言,批評指正或者誇獎鼓勵,都會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反饋。

04

始終在拉伸區練習

這裡講的拉伸區是指在我們的舒适區和困難區進行來回切換的區域,也可以理解為舒适區邊緣。

如果永遠在自己的舒适區,重複一件自己駕輕就熟的事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最後就會是得過且過,變得十分無聊。

然而一下進入困難區,挑戰自己從未涉及過的領域,跨度太大,又會讓我們有畏難情緒,産生嚴重的挫敗感,這樣也做不好一件事。

隻能折中,在拉伸區進行鍛煉,通過一次次的練習,把舒适區邊緣逐步擴大,慢慢的延伸到曾經的困難區,這樣才會有新的突破。

當你對一件事情有焦慮情緒時,不用擔心,那說明你正在突破自己的舒适區,這正是一次難得的成長機會。

05

天才也離不開大量練習

天才鋼琴家陳可安在3歲時開始練琴,一年半後就能彈奏8級難度的曲子,就我們眼中這樣的天才,在采訪中也說到:“在過去的每一天中,都要練琴4小時,沒有一天不練。”

可見通往卓越這條路上就算是天才也要經曆無數次的練習,才會有那樣的成就,那我們就更應該努力用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練習,來提高自身的能力。

以上

共勉~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