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才是成長的基石

...

網上有這樣一個視頻,曾戳中無數人的心。視頻裡的女孩從小到大都活在父母的否定中:她特别羨慕鄰居孩子擁有的玩具,可父母卻說:“你學習沒人家好,不給你買”;她透露自己被别人欺負時,父母不僅不為她出頭,反倒質問她:“你為什麼不還嘴,為什麼不跟我們說呢,你活該被欺負。”在這種打擊式教育下長大的女孩,活的膽戰心驚、患得患失,以緻于談戀愛時被男友怠慢,都誤以為“愛就是這個樣子的,因為自己從來沒見過标準答案”。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能誇,誇多了隻會驕傲,不如多打壓一下,讓孩子知恥而後勇。結果孩子并沒有變得更好,反倒逐漸丢失了自己的“配得感”。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裡寫到:來自父母打擊所造成的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子女的心頭。對孩子而言,這種日複一日的打壓帶來的往往是巨大的情緒壓力和心理負擔。這種所謂的“為你好才批評你”,根本不是愛,而是一種以“愛”為名的傷害。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敢在工作上争取,不舍得為自己投資……


事實上,“配得感”正在成為中國孩子身上最稀缺的一種品質。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調查顯示:2006名18-35周歲的青年中,超過90.6%的受訪者表示被父母言語打擊過,59.7%的受訪者認為打壓式教育會導緻孩子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一個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哪怕周圍人都誇贊,那個内在的自卑小孩“我不配”的聲音,會驅使着孩子像一個永不疲倦的陀螺,用盡全力地轉,不敢停下來喘一口氣。長此以往,孩子的配得感和自我價值感,隻會越來越低。美國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說:“自信必須從幼年開始培養,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想要培養孩子的“配得感”,可以試試以下三個方式。


看見孩子,重視他的需求。面對孩子的需求,父母不要一味的打壓,而是要多去看見和理解,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鼓勵,讓他覺得他是值得的,他擁有更廣闊的世界。即使條件有限,暫時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有重視,有在努力争取。要讓孩子學會接受事情的不完美,相信就算這次沒有得到,還有更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他。


養家雖不易,但也少做抱怨。家長可以多跟孩子分享努力奮鬥的自豪感,而不是一味抱怨和訴苦。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鏡映效應,孩子會把爸媽的話或是行為态度,像鏡子一樣映射在自己腦海中,把自己認為是父母眼中的那種人。你認為孩子是你的拖累,那孩子也會自認為如此,感到自卑和不被愛。


鼓勵和贊美,是最美的語言。心理學中有個“ABC理論”:同一個事件A,因為信念B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結果C。當孩子聽到了父母的鼓勵和贊賞時,他們會重新審視自己,重建心理的配得感,内在自我也會不斷成長。


經濟學家薛兆豐說過:貧窮是兩個詞的組合,貧是指你當前的财務狀況差,而窮是指心氣盡了,沒有希望了。擁有“配得感”的孩子往往知道,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後,值得去享受更好的生活。貧窮并不可怕,心窮才是最可怕的。希望我們都不做掃興的大人,避免我們的孩子被匮乏感困住一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