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要幸福,照這本書說的做就可以了——《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讀後
我在讀完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後,内心裡滿滿的感動,也寫了《我永遠有幸福的能力》這篇讀後感。
在這篇讀後感中,我着重談了習慣一——積極主動對我的想法的沖擊,但是其他的那些習慣,雖有了解,但未能與我的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所以當我看到《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時,我毫不猶豫地買了,然後用了一周的時間來閱讀。
這本書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因為我最近的關注點在家庭,在夫妻相處、親子相處,而這本書——可以毫不猶豫地說——照亮了我的生命。
雖然我已經就習慣一寫過讀後感,但我仍然想分别談談這七個習慣給我的感悟。
習慣一:積極主動——成為改變關系的動力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弗蘭克爾說認為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段距離,在這段距離中我們可以利用“自我意識”“獨立意志”“想象力”“良知”來進行自由的選擇。
即:無論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在這些事情和我的回應之間都有餘地。在那餘地之中我有自由和力量做出回應,在我的回應之中有我的成長和幸福。就像作者說的:
“作為一個人,我們可以拉開和生活的距離并觀察生活。我們可以觀察我們的思想,然後着手做出改變和進步。”
我們要做出改變,一般會經過四個步驟,意願、覺察、接納、選擇。想改變自己僅僅是意願,絕大多數人會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所作為。因為我們前邊幾十年的生命,已經讓我們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這些模式讓我們認為自己在面對刺激時作出的反應是理所當然且正确的,所以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那怎麼辦呢?
要設置好自己的“暫停鍵”。
設置好“暫停鍵”,其實就是在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當我們覺察到了之後,才會有意識地、理智地去看問題,而不是憑着過去的經驗本能“滑滑梯”。這樣我們就會有更多的選擇。
作者還建議我們區分影響圈與關注圈。影響圈内的事情是我們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能影響事情的發展及結果的。而關注圈内的事情,我們則很難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影響到。
我們要盡量做影響圈内的事情,對于關注圈内的事情,就隻是關注就好了。專注于做好影響圈内的事情,則會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把影響圈擴大。
這讓我想起了“課題分離”。課題分離是阿德勒重要的觀點之一,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人們的苦惱常常因為課題混淆,不是把别人的課題攬到自己手中,就是把自己的課題推到别人身上。所以要想人生幸福,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做到“課題分離”,誰的課題誰負責。也就是說,幸福的前提是要區分得出事情在關注圈内還是在影響圈内。
比如說孩子大了,父母催婚。
本來婚姻大事是孩子的課題(父母的關注圈的事情),但是衆多父母們都把它當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感覺孩子不結婚,自己任務就沒完成,就不放心,就把孩子的課題攬到了自己身上(把關注圈的事情,硬拉進了影響圈),但是自己卻無法控制孩子,讓他按自己的意願去結婚生子,所以孩子煩父母累。
保重自己的身體健康,沒事跳跳廣場舞,或者上個老年大學,過好自己的生活,這些才是父母的課題(影響圈)。
當然我隻是舉個例子,也不能完全說清影響圈與關注圈。
但是在家庭中,建立情感銀行賬戶,尊重地傾聽、勇于道歉、做出承諾、表示原諒、無條件的愛,等等,這些事情都屬于影響圈。主動做好這些事情,才有可能讓愛在家庭中流淌起來。
從現在開始,刻意練習摁下“暫停鍵”,然後拉開距離,從中看到自己的掌控能力:我有能力掌控我的人生。
習慣二:先有目标再行動——建立使命宣言
所謂家庭宣言,就是整個家庭的目标。
我特别後悔,為什麼沒有早一點看到這本書。如果我在剛開始組建家庭的時候,能看到這本書,我的生活絕對不一樣;哪怕是五年前看到這本書,我也會少走許多彎路。
可是人生沒有如果,它與我的緣分就在此時此刻。此時此刻能看到它,我也應該感激了,它不但給了我繼續建設幸福家庭的力量,也給我指明了方向——和我愛的人一起了解彼此希望的家庭是什麼樣子的。
“沒有目标的人生将一無所有。”
一個人隻有知道了自己最終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生才會真成活成希望的樣子。
同樣,一個家庭也要有家庭成員共同認可的使命宣言,即使偶爾出現脫軌現象,但總會回到正軌。
如果你正準備組建一個家庭,我建議你和親愛的人一起暢想一下你們未來的家庭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你已經有一個家庭,我仍然建議你,問問每一個家庭成員,他希望的家庭具有什麼特點。
我們的家庭目标是什麼?
我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家庭?
我們希望家中有什麼樣的感覺?
我們希望彼此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
我們希望如何交流?
……
明确的家庭目标,就是家庭建議的指明燈。
我希望我的家庭成員之間是互相尊重的,當發生沖突的時候,就要想一想,如何解決這個沖突,才能做到互相尊重。
要相信,總會有辦法的。
好的家庭目标,也有利于塑造孩子的優秀品格呢。
建立家庭目标,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可能需要很久才能完成,完成後也可能需要修改。但是它值得你花時間去做。
習慣三:要事第一——在動蕩的世界中建立人際關系
什麼是要事?
工作、見朋友,還是親人?我想可能許多人還沒有找到正确答案。
工作給了工資和成就感,很重要。但是家庭才是人們源源不斷的力量的源泉。
事業能給你成就感,而家庭卻能給你無盡的幸福。
而且,經營家庭并不會與做好事業沖突。
你有奧巴馬成功嗎?你有他忙嗎?但他仍然能按時出現在孩子的家長會上,經常能和家人共度周末,還能有照顧到與妻子二人時間。
本書作者也是經常出差的人,但仍然能跟孩子們共度周末。
史蒂芬·柯維事業很成功,和妻子共育有九個子女,個個都很優秀,我想也離不開他們對家庭的經營。
作者建議我們:
一個家庭每周要有一次“家庭時間”,而且要和家中的每一個成員有一對一的時間。
愛要有交流才能流動。
每周的家庭時間,就是給繁忙的我們創造溝通交流的機會,這個時間可以看電影,可以美餐一頓,還可以郊遊。
而一對一的時間,就是家庭成員間的“特殊時光”了。這讓每一個成員都能受到重視。尤其是多子女的家庭,一對一的特殊時光,能讓父母聽到每一個孩子的心聲,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建立。
工作和家庭并不沖突。隻要有心,提前規劃,既不耽誤工作,也不忽視家人。
要記住,你有掌控生活的能力。你可以想到協調的好方法。這就是:雙赢的想法。
習慣四:雙赢的想法——從“我”到“我們”
沒有人願意失敗。
但是我們卻常常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總是想讓對方按照我們的想法來。
“如果婚姻(或親子)的一方變成受氣包、犧牲品,那根本就沒有勝利,實際上家中的每個人都失敗了。”
沒有表達出來的不滿永遠不會消失,它們隻是一時被打壓下去,而且會在暗處慢慢積累,在以後的某個時間,會以指數級的力量爆發出來,比如孩子的叛逆、家人的出走。
你要想清楚,你要的是幸福還是對錯。
有人說,每一次溝通,都要考慮三個方面有沒有長進,一是我從中收獲了什麼,二是事情上有什麼收獲,三是關系上有沒有收獲。
家庭之中,和諧的關系是最重要的,我們試着把自己想要的“赢”,轉換成我們愛的人,和我們之間的關系。我放棄了我的争執,但是我赢得了我愛的人,和幸福的關系。
對,你要确定自己是想赢了家人,還是想赢得他們。
家庭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當陷入權力之争時,要摁下暫停鍵,從“輸——赢”思維轉換成“雙赢”思維。
特别是與孩子之間,建立雙方認同的協議,尊重對方,讓協議作主。當孩子看到你尊重的态度,他才會把你真正當成隊友。
而好的關系就相當于在對方的情感賬戶中存錢。
習慣五:首先理解别人,再尋求别人的理解——通過移情建立溝通
這也是相當于在對方的情感賬戶上存錢。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定就是别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尤其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記住這點尤為重要。
我們在看待他人時,常常從我們的經驗出發,根據我們的經曆去給别人貼标簽,甚至定罪。
孩子拿起手機想搜個資料,你卻責罵他又玩手機,甚至還會總結:就知道玩手機,整天除了玩手機,就不會幹點别的。
你猜,這個時候孩子心裡會是什麼感受?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的心裡又會做何決定?
“我們對孩子、配偶和其他家人犯下的大部分錯誤都不是來源于壞的動機,而隻是因為我們的誤解。
我們對對方的心靈沒有深入的認識。”
溝通很重要,溝通時進入别人的參照标準體系也很重要,這就是“移情式傾聽”,或者說忠實的翻譯。放棄自己的參照标準,用對方的愛的語言,去傾聽,去理解。
“不管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和争執,人們弄清楚他人的意思并讓他人滿意之前,不可堅持自己的立場”,這就是移情式溝通的唯一原則。
先讓對方充分地表達,然後确認自己真正完全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然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明确對方真正理解。這樣才不會出現誤解,協調起來會輕松很多。
如果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我強烈建議你學習這一點。
習慣六:協作——通過慶祝差異改善關系
世界不是黑白兩色的。除了黑和白,還有無數豐富的色彩。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他的正确的立場,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有你認為的正确的立場。但這不代表他是對的,你就是錯的。
我們永遠有第三種選擇。
尋求協作,就是要學會用第三隻耳朵傾聽,創造第三個頭腦,發現第三個選擇。
所以,在建立協作時,首先要超越指責和歸咎他人。
在關鍵的時候摁下暫停鍵在這時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有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分享給大家。
一對新婚夫妻買了一套舊房子,但是前廳的沙發他們很不喜歡。
後來在家具店中他們兩個都相中了一套舊式沙發,但是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丈夫想通過延期付款的方式先買下來,但是妻子認為他們不可以再增加經濟負擔了。
這個時候丈夫很生氣,但是妻子摁下了暫停鍵,認真傾聽丈夫的想法,然後他們一起想出了别的辦法:在舊家具店,他們很少的錢買了一組同樣的美國舊式沙發,然後妻子手工做了一套新墊子,丈夫用自己的木工手藝修理了沙發。最後,他們用能承受的錢,擁有了一套兩個人都滿意的沙發。
不争輸赢,而是從差異中尋求力量,這就是擁抱差異帶來的驚喜。
為了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的行為,是在情感賬戶中取款。
要相信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也要相信我們可以找到既能滿足我,也能滿足你的方法。
習慣七:把鋸子磨利——通過傳統重建家庭精神
所有的事物都需要呵護和關愛,婚姻不例外,家庭也不例外。
而家庭晚餐、共同的假期、生日、節日、家庭活動、一起學習、共同勞作、共同開心這些都可以成為家庭有愛的傳統。
聰明的你已經看出來了,建立家庭傳統,其實就是在塑造家庭的儀式感,包括家庭時間和一對一溝通。
家庭需要儀式感,也需要新鮮感,相信在家人共同的努力下,會有自己的如意家庭的。
結語:
這七個習慣,可以稱得上是幸福的家庭的法寶了。但是要建立這七個習慣,還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先放棄你已經用了幾十年的舊有的思維方式。
先改寫了你的傳統的、限制性的信念,你才會覺察,才能摁得下暫停鍵,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才會接納新的一切。
第一次從全書的角度去寫讀後感,感覺有些吃力,而且也不透徹,“感”的部分有點少,所以讀起來幹巴生硬,請各位諒解。
但不可否認,《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幹貨多多。
願你我都如願擁有幸福的家庭。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