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希望——良将者李牧(5)宜安之戰
李牧所部,縱馬狂奔,秦趙兩軍在宜安附近,又開始了對峙。宜安在哪裡?就在今天河北藁城西南二十五裡處。
古代戰争,一旦發生對峙的情景,那就是一場消耗戰,秦軍勞師遠征,想要速戰,同時也是給秦王政一個完美的答卷。李牧的反應正相反,他認為秦軍因為之前的連續勝利,所以處在氣勢正盛之際。如果趙軍在這個時候主動迎戰,很可能難以取勝。所以,為了消磨秦軍的銳氣,李牧采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論起防守與忍耐,整個戰國時代,李牧無出其右者,築好營壘,安排好強弓硬弩射住敵陣,全軍将士随即以此為依托,像在代地那樣,每日操練不止。至于科目,也沒有新鮮的,還是老一套,騎馬射箭,沖鋒布陣。
面對這種陣仗,樊於期頭都大了,秦軍無論再厲害,面對這堅守不戰的趙軍也沒了脾氣,于是不斷挑釁趙軍出戰,李牧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秦軍力求速勝的戰略宣告破産。于是,秦軍開始了第二輪攻擊,秦軍主力猛攻肥下,這個地方離宜安不遠,守備也沒有宜安強,在秦軍的猛烈攻擊下,損失慘重,防線岌岌可危,守将派出的求救使者,首尾相接,絡繹不絕。“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此猛烈的攻擊,竟然能有這麼多求救的使者,李牧認為,秦軍必然是故意放行的,試圖用圍點打援的策略,戰勝趙國的軍隊。
但是,并不是人人是李牧,趙國宗室趙蔥覺得,友軍在苦戰,每天都有趙國人在犧牲,但是我們主力部隊卻在這裡吃香的喝辣的,隔岸觀火,不是男人該幹的事。李牧對趙蔥說“敵攻而我救,是緻于人,兵家所忌”。
和長平之戰相同,趙國更加拖不起,邯鄲的趙王遷,每日望眼欲穿,希望得到李牧勝利的消息,于是又派使者催促李牧趕快拿出戰勝敵人的辦法。李牧看樊於期已經攻擊多日,差不多已經到了火候,這才下令升帳,召集部将,發布将令。
但是李牧的打法再次驚呆了衆人,李牧覺得直撲秦軍大營,你打你的肥下,我去抄你的家。
耀武揚威的秦軍做夢也想不到,趙軍會進攻他們的大營,等到李牧的騎兵近在咫尺,他們才反應過來。古代戰争,騎兵克制一切,很快,秦軍的大營上空,就飄揚起了李牧的帥旗。随後,趙軍主力随即兵分三路,中路迎敵,左右兩翼埋伏,等待命令出擊,夾攻秦軍。
而猛攻肥下的秦軍聽到消息,大驚失色,糧草辎重,全部積存在那裡,如今早已歸了李牧。遠離後方作戰,一旦沒了軍糧,他們便成為了甕中之鼈,他這十幾萬人就是去偷去搶,也找不到那麼多食物。生存都成問題,哪裡還有心思打仗。
來不及多想,樊於期立即帶領部隊,回援大營,試圖趁趙軍立足未穩,迅速攻擊,或許還能逆轉戰局,可是他遇見的卻是李牧,李牧一旦出手,哪裡還有回旋餘地。
樊於期的遭遇再次驗證了“敵攻而我救,是緻于人,兵家所忌”,秦軍中路遭到突然打擊,正不知所措的功夫,左右兩翼又出現敵情。
戰局發展到這裡,剩下的便是一場屠殺,在長平英靈的注視下,趙國軍隊無不奮勇向前,秦軍很快就潰不成軍,樊於期隻得在侍衛的掩護下,抛下部隊,隻身逃離,剩下的秦軍群龍無首,隻能任人宰割。
此戰,趙軍殲滅秦軍超過十萬,這是戰國後期最大的一次殲滅戰,樊於期喪師辱國,不敢回秦,于是逃到了燕國,最終成為“荊轲刺秦”的禮物。
也有典籍記載,當時的秦将名叫桓齮,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其中的桓齮就是樊於期。之所以叫法不同,是因為各國的口音差别很大,以訛傳訛,弄真成假。而且從那之後,史書中再也找不到桓齮的痕迹,樊於期的名字,又不見之前的任何典籍,一個事迹上不了典籍的将軍,很難想象會有那麼值錢的腦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