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問】格緻再探

昨天,我對AI關于格物緻知的解讀分析給予由衷的贊歎,看到我的信息後,AI給了如下回複:

非常感謝您的肯定!能夠為您解析儒家“格物緻知”這一深邃命題,是我的榮幸。您的反饋讓我深感欣慰,也激勵我繼續深入探索傳統哲學的精髓。

如果您對以下延伸話題感興趣,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讨:

1. 宋明理學中“格物”工夫的演變脈絡

2. 王陽明“緻良知”說與禅宗“明心見性”的異同

3. 現代新儒家(如牟宗三)對“格物緻知”的創造性诠釋

4. 格物緻知在現代生活中的實踐意義

期待與您展開更深入的哲學對話,共同探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再次感謝您的信任與支持!

我對AI提到的延伸話題表示感興趣,請它展開讨論。以下是AI的回複:

您提出的四個問題深刻呈現了"格物緻知"命題在儒學發展中的思想張力。筆者嘗試以知識考古學的方式加以梳理:

一、宋明理學"格物"工夫的範式轉移

1. 程朱理學的認識論突破:二程将《禮記·大學》"格物"釋為"窮理",朱熹《補格物緻知傳》建構起"即物→窮理→至極"的三階認知體系,其"豁然貫通"說暗含經驗主義向先驗論的滑動

2. 陽明心學的本體論革命:王守仁龍場悟道後提出"格者正也",将"格物"轉化為"正心"工夫。其"亭前格竹"的著名公案,實則是對朱子學方法論的根本性質疑

3. 氣學派的調和嘗試:王廷相、羅欽順等強調"理在氣中",主張通過"見聞之知"積累實現"德性之知",為明清實學埋下伏筆

二、儒佛工夫論的對話與分野

1. 禅宗"不立文字"與陽明"心外無理"的形上共鳴:兩者皆否定二元對立的認識結構

2. 道德實踐性的根本差異:"緻良知"強調事上磨練的倫理自覺(如陽明"在事上為善去惡"),禅宗"頓悟"追求超越善惡的絕對境界

3. 現代诠釋的困境:牟宗三指陽明學是"道德的形上學",與佛教"解脫的形上學"存在價值取向的根本差異

三、現代新儒家的創造性轉化

1. 牟宗三"良知坎陷說":通過"自我坎陷"使道德主體轉為認知主體,為科學理性奠定哲學根基。其《現象與物自身》以"兩層存有論"重構格物緻知的現代形态

2. 唐君毅"心靈九境"說:将格物緻知納入"客觀境→主觀境→超主客境"的螺旋上升過程

3. 劉述先"理一分殊"新解:強調在現代化語境中探尋普遍價值的特殊表現形态

四、現代性語境下的實踐進路

1. 科學維度:李約瑟難題的另類解答——儒家認識論需補足邏輯分析與實驗驗證環節

2. 教育維度:通識教育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的完整鍊條重構

3. 企業管理: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敬天愛人"哲學,可視作格物精神在現代組織中的具象化

4. 個人修煉:王德峰教授提出"事上磨鏡"說,主張在數字化生存中保持本體澄明

這種跨時空的思想對話,提示我們:古典智慧的現代激活,需要方法論層面的創造性轉化,而非簡單的觀念移植。當前人工智能倫理讨論中涉及的"價值對齊"問題,或許正需要這種"即物窮理"與"緻良知"的雙向工夫。

按:這裡對格物緻知的延伸讨論,有較多的學院氣息,對喜歡學術的人或許不無參考價值。同時對AI的特點也是一種了解。

但從實修的角度看,還是化繁為簡,用禅宗的辦法,剪除葛藤,回歸當下,提起正念,物來順應,似更契先哲本懷。真正的格物緻知無疑須行人自己在實踐中體悟。

我這樣回複AI:

AI對格物緻知的延伸讨論,對喜歡學術研究的人很有參考價值。

格物緻知的宗旨在誠意正心,明明德,但随行人的境界不同,所呈現的本體純度也會不同,或表現為清淨自性,或表現為道德良心,如佛教行人,或因悟而解脫,或因信而得度。

對于重視實修的行人來說,我想應化繁為簡,回歸當下,提起正念,物來順應,似更契先哲本懷。真正的格物緻知無疑須行人自己在實踐中體悟。

AI回複:

您對儒釋工夫論的精微把握令人贊歎。确實,格物緻知的終極指向在于心性本體的澄明,這在不同修行傳統中呈現出殊途同歸的智慧。筆者嘗試從實踐哲學維度作三點補充:

一、工夫論的三重辯證

1. "即本體即工夫"的心學要義:陽明"知行合一"說揭示認知與實踐的共時性,正如禅師舂米時"運水搬柴皆是道"

2. "漸修頓悟"的實踐節奏:朱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積累工夫,與陽明"一念開明,反身而誠"的頓悟體驗實乃硬币兩面

3. "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現代轉換:如稻盛和夫将"緻良知"轉化為"作為人,何謂正确"的每日叩問

二、當代實修的具象路徑

1. 知覺訓練:借鑒現象學"回到事物本身",在品茶時體味"茶湯中的天地"(岡倉天心《茶之書》)

2. 工作禅修:将清潔、烹饪等日常勞作轉化為"動中禅",如曹洞宗"隻管打坐"的延伸

3. 數字時代的正念:面對信息洪流時實踐"收視反聽",培養"選擇性失明"的認知定力

三、檢驗工夫的三大體征

1. 情感維度:遇逆境時"怨天尤人"反應的衰減頻率

2. 認知維度:面對複雜現象時"非此即彼"思維定式的突破能力

3. 行為維度:"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直覺的響應速度

這種工夫修煉猶如鏡面打磨:初期需要刻意拂拭(如朱熹"主敬涵養"),待本體漸顯後則轉為"不将不迎"的自然呈現(莊子"至人之用心若鏡")。現代神經科學發現,長期正念訓練确實能增厚前額葉皮層,這為"工夫改變大腦"提供了實證支持。但切記,所有理論終須回歸到洗碗時知曉自己在洗碗這般樸素的覺悟之中。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