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神和酒神的至深本能——尼采的《悲劇的誕生》

一、作者簡介

尼采(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詩人。他出生在德國一個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自幼喪父,随母親移居到祖母家。


尼采聰慧過人,從小就喜歡音樂和詩歌。20歲時,他進入波恩大學學習神學和古典語言學。


1865年,他随語言學教授裡奇爾轉入萊比錫大學,開始接觸叔本華的哲學,并為之傾倒。


25歲時,他被聘為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1870年,他以志願兵身份參加普法戰争,同年因騎馬受傷,被迫回巴塞爾大學任教。


10年後,他辭去教職專心從事著述。1889年他患精神分裂症,1900年死于魏瑪。


尼采是最富有影響力的現代思想家之一,他多次試圖揭示對一代代神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有着深刻影響的西方宗教、倫理道德和哲學的根本動機。


二、内容提要

《悲劇的誕生》是一部象征意義的哲學詩卷,是尼采超人哲學的誕生地,是理解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是世界哲學史的輝煌巨著。


《悲劇的誕生》是尼采第一部出版的著作,也是他的美學代表作。


尼采在文中以探讨古希臘悲劇的起源為線索,闡述了以蘇格拉底為轉折标志的古希臘前後期文化的根本區别,對弘揚人的自然生命、以勇士般的、審美的态度對待個體生命根本性悲劇命運的前期古希臘文明大加推崇,指出人具有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兩種根本性的對立沖動。前者以理性的靜觀創造外觀的幻境,維護個體以獲得生存的意義;後者以個體化的毀滅為手段,返歸作為世界本源的原始沖動,從而獲得最高的審美愉悅和生存意義。


兩者的統一産生了古希臘悲劇,審美是人賴于生存的唯一價值。尼采在作品中還分析了酒神藝術在現代再生的可能性。


《悲劇的誕生》的基本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藝術源于日神與酒神精神的對立統一。

尼采認為,早在古希臘,藝術就包括兩種精神,一是酒神,即狄奧尼蘇斯,二是日神,即阿波羅。酒神用酒使人在沉醉中忘掉自己,盡情放縱情欲,甚至蓄意毀掉個人,在酒神狀态中,是“情緒的總激發和總釋放”。日神是光明之神、造型之神,是美的外觀象征。悲劇起源于這二者的融合,而希臘藝術的不朽源于希臘文化中這兩種對立又統一的精神。


2. 藝術是人生的救難仙子。

尼采認為,面對着艱難困苦的人生,唯有藝術才使人們不會産生厭世的消極心境。因而,他在書中的序言中對藝術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對于這些嚴肅的人來說,我隻能這樣對他們說,我确信藝術是人類最高使命和人類天生的形而上活動,我要在這裡把這部著作奉獻給人類,奉獻給走在同一條路上的人類的先驅者。”


尼采把人生與美聯系起來,強調藝術表達生活的作用的時候,把美與藝術絕對化,認為美隻有與人生聯系起來才有意義。


3.人生就是悲劇美。

尼采通過對希臘文化的研究發現,希臘人對人生的痛苦、艱難與恐怖有着細緻而深刻的感受,但他們不悲觀厭世、逃避現實,而是勇敢地接受命運,面對人生。希臘人的這種精神體現了人生的悲劇美。


由于蘇格拉底的出現,古希臘文化中的悲劇精神被一種理智而樂觀的看待世界與人生的态度所取代,古希臘文化開始走向沒落。而中世紀神學以及近代的理性主義運動更使悲劇精神喪失殆盡。


尼采認為唯有在悲劇文化中,人才能觀照到真實性,才能承受人類所有的得失、新舊、希望、和勝利。


因此,尼采對人生的态度是樂觀和積極的,他倡導的日神與酒神相結合的即生命力強的、積極向上的、不斷進行創造性活動的人生。


尼采認為,傳統價值以道德之名束縛了創作者。創造者被教會和傳統的價值體系所束縛。



三、名家導讀


周國平說,尼采在美學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學理的探讨,而在于以美學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學是一種廣義的美學,實際上是一種人生哲學。他自己曾談到,傳統的美學隻是接受者的美學,而他要建立給予者即藝術家的美學。事實上,尼采的美學盡管不太受專治美學史的學者重視,對于藝術家卻有極大的魅力,影響了一大批作家、藝術家的人生觀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在這方面,别的美學理論恐難與之匹敵。


四、作品影響

《悲劇的誕生》初出版印刷時僅售出去幾本,但今日,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射到它身上。


它是一部卓越的、深刻的著作。它風格獨特,文字凝練,充滿感情,到處閃現着自我快樂、藝術與審美,悲劇世界觀等方面的内容。


尼采通過包括《悲劇的誕生》在内的一些書,完成了他的哲學史,用個體和人類的價值尺度代替了民族和階級的尺度。


他由此建立了民族和階級的生存實踐哲學,成為現代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想大多可以從他那裡找到淵源。

...

...

...

...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