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明天的太陽

----------觀《不管教的勇氣》有感湖北荊門屈家嶺實驗小學  黃中瑜

看到書名《不管教的勇氣》,感到特别新奇。在我們中國教育的認知裡,孩子就是需要管教的。我們古代許多名言都是這樣的觀點:

棒下出孝子

子不教,父之過……

在我的認知裡,“不管教”就是放棄,我能放棄自己的孩子嗎?

不管孩子,實在沒這個勇氣呀。那就看看這本書裡的方法,到底是什麼樣的吧。

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心理咨詢師、顧問。

這是一本家長育兒的書,這本書幫助我們家長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看到邊界這個詞,我似乎有些明白了,題目是《不管教的勇氣》,但不是不讓我們管教,而是要有一個限度,有一個邊界,管多了不行,純粹的甩手掌櫃更不行。

阿德勒的思想很簡單,但是對于那些通過本書初次接觸阿德勒思想的讀者而言,即使能夠理解理論,但是實踐起來,恐怕也并不容易。

人們往往不太容易接受與傳統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新觀點,此外甚至還有人會覺得自己以往對孩子所說所做的事情統統被否定了。

實際上我們隻有與孩子建立了良好關系,才能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有效指導。

關于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關系,阿德勒為我們提供了簡單,切實,有效的方案。

阿德勒說了,讓孩子自立有三大條件:

第一大條件是: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立。

第二大條件是:正确應對孩子的學習。

第三大條件是:構築良好親子關系的小竅門。

看到這三大條件,不由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這本書了:這些問題一直是我們家長教育孩子的困擾之處。在很多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長教育孩子的不得法,導緻了孩子的叛逆期時間延長、提前,家長和孩子的關系非常惡劣,孩子不懂家長,家長也不理解孩子。所以這些又導緻了孩子情緒不穩定,不能好好的學習,有些孩子甚至做出了極端的、極惡劣的事件。

讓我們帶着求知的态度,帶着對自己孩子的急切熱愛,好好的來讀這本書吧!

一·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01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批評并不是改變孩子行為的好方法,批評恰恰讓孩子的錯誤行為變本加厲,因為她們希望通過被批評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一味的表揚也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在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會對你好言相向,拼命的去贊美你。如果孩子一味的生活在贊美的謊言裡,一旦得不到表揚,就不會努力學習了。

而且孩子也要明白,學不是為了父母而學習,是為了自己而學,考不了好成績,也隻能由自己來承擔責任。

我很欣賞家長的這種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有許多走極端的家長,要麼就是從古到今的老思想:棒下出孝子,打就是親,罵就是愛,不打不罵就不愛……

要麼就是一味的寵溺孩子,不應該贊揚的也要千方百計地想着語言去贊美孩子。

這兩種極端的做法,其實對孩子都有着很深的傷害。一味的批評、打壓,會讓孩子懦弱,沒有自己的思想、見解。還有一種現象是讓孩子的心裡有一種恨的萌芽暴漲。一味的溺愛、盲目的表揚,會讓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任意妄為,更不會有感恩之心。一味的表揚會讓孩子覺得什麼都是自己應得的,都是自己的聰明得來的,享受都是理所當然的。

我童年時,隔壁家的一個哥哥,有些調皮好動。他的父親非常嚴厲,隻要他犯了一點錯,就會拿着皮帶狠狠地抽他。

結果,這個哥哥的恨無處發洩,就到處惹事生非、打架鬥毆,少管所幾進宮都數不清了……現在幾十年過去了,也不知道那位哥哥怎麼樣了。

女兒有位同學,父母起名叫寶寶,而且是個男寶寶。從小學習就特好,我還一直挺羨慕:别人的父母怎麼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和男寶寶的父母、爺爺聊天時,大人對孩子的喜愛之情易于言表。從孩子清晨眼睛一睜開開始,一直到晚上,孩子閉眼睡覺,大人就在不停的為他服務,做這做那,沒有聽到一句說孩子做了什麼,隻是一味地在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孩子考上了985學校,我們都去恭賀。這時孩子的叔叔說話了:這個孩子長大了,以後隻能去美國當科學家。因為美國不講人情,也不用和别人來往。我不明白他說的話,繼續刨根問底,才知道了寶寶叔叔說這番話的緣由。

原來寶寶從小到大20歲了,除了自己的爹娘和爺爺奶奶,誰都不喊,不打招呼,不說話。哪怕父母帶着寶寶到外面去赴宴,也是吃完摸摸嘴巴就走。叔叔嬸嬸家照吃不誤,但就是不搭理你,吃完就拍拍屁股走路……我莞爾一笑,這也是一種奇葩教育吧!02

有的父母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所以喜歡橫加幹涉孩子的人生。這樣做是錯誤的。

父母想方設法的幫助孩子沒有錯,但是為了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首先必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

當與孩子産生分歧時,不要不容分說地訓斥孩子,必須冷靜對待。父母表揚孩子也是有方法的。

當孩子做了必須做的事情時,父母不需要表揚。讓孩子知道做這些事是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即使得不到表揚,也會好好的去做。

我的一個朋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在同一所私立學校上中學,兩家關系很不錯。朋友在我們這兒是個單位的領導,非常能說善道。但是和孩子的關系特别差。

每次我們一起去看孩子時,朋友的孩子都不願出來去見他父親,隻有讓我們來喊,他才出來。

我單獨地問孩子,是什麼原因不願意見自己的父親。孩子的回答讓我深思:我不願意和爸爸講話,從小學開始,我做什麼他都喜歡在旁邊指手畫腳,非要我按他的意願去做。那時候小,我沒有辦法去反抗。現在我上中學了,一個月也不願回家一回,回去就是和爸爸争吵。他對待我就像對待他的下屬一樣,教育我這樣做才好,那樣做才對,他沒有上的大學夢,讓我一定要去完成……我簡直就是非要為了他而活,我不喜歡!

聽了孩子的這番話,我也有所領悟: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想過自己的生活,我們做家長的還是不要橫加幹涉好。

他們有自己的人生,并不是非要按我們的人生軌迹再去走一遍。他們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們應該對他們感到驕傲。

03

孩子有一些即使父母也無法代替,隻能由自己解決的課題,如果孩子主動求助,父母可以在許可範圍内給予幫助。如果沒有收到孩子的求助,父母絕對不能妄自采取行動。

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的課題基本上隻能由孩子自己解決,即使是父母,也未必真正了解孩子的所需。父母可以有不了解孩子的地方。

做父母的僅僅愛孩子還遠遠不夠,要努力學習與孩子的相處之道。沒有壞父母,隻有笨父母。

但我們相信,隻要有勇氣改變一直以來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很快就能夠與孩子輕松相處。

當父母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時,不要将憤怒正當化,不要去體罰孩子,體罰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好好用語言來表達訴求。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憤怒正當化,用行為去體罰孩子,這樣做沒有絲毫的意義。這一點我是深刻體會到了。

女兒小時候,特别的活潑好動,有着男孩子的豪爽。所以做事麻利是麻利,但是很馬虎。每次作業寫完,桌子上就擺的亂七八糟,桌子的臉都見不着。今天掉支筆,明天掉個橡皮,後天掉把尺子,這都是見怪不怪的事情。

有一回,我覺得是逮住了機會,把她好好收拾了一頓,胳膊上都青紫了一片。

結果換來的是什麼呢?壞毛病并沒有改掉,換來的是她滿眼的仇視,和東西掉的更多的代價。幾年後,當我和女兒聊天時,想起了這件事。女兒說,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大人越體罰,孩子就越要反抗。我打不過你,我就用自己的行為去發洩。後來我不管了,女兒自己用起東西來不方便,慢慢的,也就改掉壞毛病了。

04

很多父母隻顧眼前,因為孩子的成績而忽喜忽悲,應該這樣去想,孩子平安無事的活着,這本身就很可貴。

父母不要過高的期待,去挫傷孩子的勇氣,而要放心大膽的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課題。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極其偏激,總以為不斷的去鞭策孩子,應該是最好的辦法。

哪怕是孩子取得了好的成績,有了好的表現,也沒有一句是正面鼓勵孩子的語言,讓孩子體會不到獲得新知的喜悅。

一位同事的孩子,上小學時在我班上。孩子很聰明,心眼很多,就是基礎有些差。如果考差了,他媽媽會說:“老師還誇你聰明、聰明,聰明在哪兒啊?把你那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用在學習上才是本事……”

如果考好了,他媽媽會說:“不要驕傲自滿,比你行的人多的去了……”

如今孩子20歲了,在那樣的家庭教育下,孩子上學也沒有上個名堂出來,天天宅在家裡玩電腦……

有天晚上到她家去玩,又碰到她在吼孩子。孩子流着眼淚跟我說:“黃老師,我從小到大,您是看見了的,媽媽從來沒有跟我好好的說過話,不是諷刺,就是挖苦,他從來就沒有瞧上我過。既然我在她心裡,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索性我就做她心裡的那個孩子呗……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正面教育,多說鼓勵孩子的話,激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千萬不要用偏激的語言去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二·會學習的孩子和不會學習的孩子01

學習是為了獲得新知,所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父母認為學習艱苦,那孩子也會把學習看成是一件苦差事。我們父母要相信孩子能夠獨立解決自己的課題,因為學習或者不學習都是孩子的課題,家長默默守護就好。

我們家長往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搞砸之後還想要去幫助孩子,結果事與願違、适得其反。因為任何一個被批評的孩子都不可能會喜歡批評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不要随意去批評孩子。

父母也不要随意去表揚孩子。表揚是一種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評價,以上下級關系為前提,才可以進行表揚。但是親子關系并非上下級。正因為平等父母才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幫助孩子,孩子才能夠冷靜的接受父母的建議。當孩子做了他應該也必須做的事情時,父母是沒必要表揚的,反之則養成了孩子沒有表揚就不做事的壞毛病。

在我們身邊,似乎有許多孩子并不知道學習是為自己學的,總覺得學習是為父母學,包括父母自己也這麼認為。有一種現象,在你身邊是不是經常會看見呢?“孩子,該寫作業了。"“不嘛,我再玩一會兒。”“聽媽媽話,乖。作業寫完了,媽媽給你買東西吃……”

這一幕,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在我們身上是不是也發生過?因為我們家長和孩子都沒有意識到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孩子必須完成自己的課題時,去哄,去騙,這樣反而更助長了孩子不學習的壞毛病。

我們應該很鄭重的告訴孩子:學習是自己的事,不能靠别人來督促你、監督你,一定要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這樣才能長大後有所作為,才有能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02

作為家庭的一員,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必需學會合作。因為人生中的能來解決。隻有能夠通過合作體會到自己對他人有用的孩子,才能夠喜歡自己,進而樹立可以獨立解決,包括學習在内的各種課題的自信。

父母也不要因為孩子是考生,而在家裡給他享有特殊待遇。父母還要具體學習如何跟孩子說話。

為了能夠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必須要讓孩子不抵觸來自父母的幫助,所以父母努力構造良好的親子關系非常重要。孩子的焦慮急躁,其實來源于自卑感。

所以父母應該和孩子促膝談心,話語平等,誠懇,不要讓孩子把它理解為諷刺或者威脅。要向孩子傳達出這樣的想法:父母是在真心為我的人生考慮。

光有一腔隻知道對孩子說教的熱情,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努力做到讓孩子願意和自己談論學習這一課題。父母要和孩子構造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是不容置疑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難發現,所有的問題孩子,都是叛逆性很嚴重的孩子,他們對父母有很大的抵觸情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你不好好跟我說話,我就要和你對着幹。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學會和孩子溝通,學會童眼看世界,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把孩子就當成自己的朋友,促膝談心,友好勾通,沒有高低之分,千萬不要以長輩或者領導的口吻和孩子談話。

當今這個社會,萬象更新,日新月異。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很強,其實有很多我們不懂的孩子們都會。所以在家長心中,千萬不要小瞧了孩子們。當在友好交流中,孩子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時,一定要及時的鼓勵,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激發他們學習的激情。

03

如今的孩子都喜歡玩遊戲,但是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急于求成,去訓遊戲,但是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急于求成,去訓斥孩子。我們應該改變教育方式,要想辦法将玩不玩遊戲變成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課題。

要跟孩子商量來一起讨論,提醒孩子不要被卷入網絡犯罪活動中去,教給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有些家長特别喜歡為孩子多操心,孩子考試,她也像在考試一樣,總是非常焦慮,進而便會訓斥孩子,導緻孩子的逆反行為更嚴重。

我們做父母的不應該把自己的這種焦慮轉嫁給孩子。與其盲目焦慮,不如跟孩子明确講出自己的願望。也可以在焦慮的時候做到盡量回避孩子。

這樣暫時與孩子保持距離,父母可以享受自己的人生,孩子也不會因為父母的參與而反感,進而影響了學習。父母一定要做到能夠心平氣和地陪在孩子身邊,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孩子玩遊戲這個問題,是每個家長都面臨的大問題。

疫情期間,許多家長私信反映,孩子自覺性差,一天到晚玩遊戲,管狠了,孩子抵觸,不管了,越發玩的上瘾。

我個人認為,現在就是網絡時代,不讓孩子玩遊戲那也是不可能的。其實,我覺得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也開發了他的智力。他們的想象力、動手能力比我們強的多。許多我們不會的電腦操作,孩子們都無師自通。所以家長沒有那個必要認為孩子玩遊戲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隻要把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控制好就可以了。

我們可以和孩子溝通:遊戲可以玩,但是必須要在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下才行。而且不能影響身體健康。一天總共能玩多長時間,可以讓孩子自且不能影響身體健康。一天總共能玩多長時間,可以讓孩子自己來決定。這樣孩子自己說出的話,就不會出爾反爾,故意去延長遊戲時間了。

04

阿德勒認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養“共同體感覺”。簡單來說就是關心他人的意思,但是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部分人都隻關心自己。

孩子即使學習很好,但是根本不顧他人,隻考慮自己的話,那将是教育的失敗。所以我們學會不要教教科書,而要用教科書去教孩子。如果學習好,孩子就應該去幫助其他孩子學習。

我們做父母的必須幫助孩子樹立自我價值認同感。它有利于培養直面自己課題的勇氣。如果能在學習之外的地方做出某些貢獻,找到自我價值認同感,就會随之樹立起直面學習的勇氣。自我價值認同感和幫助他人是成正比的。孩子在生活中體現出了自己的價值,他将會越學習越快樂。

在班級中,我經常會給孩子們創造自我體現價值的機會,孩子們樂此不疲。我把能力強的和能力差的孩子分到一個小組,然後每個小組來進行綜合能力比賽。

在比賽這個過程中,不用你老師去命令什麼,能力強的孩子會自覺的去幫助能力差的孩子,讓自己小組的綜合分提高。得到獎勵的時候,小組的成員會非常開心,特别是那些能力強的孩子,他們覺得是自己給予的幫助受到了表揚。

而能力差的孩子,除了努力的接受幫助,提升自己的能力外,還會找老師,要求自己也要去幫助别人。他們會覺得經常接受别人的幫助很不好意思,也不是很光彩的事情。

三·賦予孩子勇敢面對人生的勇氣

01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教育孩子學會幫助他人,讓孩子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體會到自身的價值,這也是一種賦予孩子正能量的方式,讓孩子們懂得感恩和給予他人,孩子從中獲得了自信。那麼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遇到任何事情也會勇敢向前。

父母需讓孩子明白:學習應該認真,但不必過于沉重。學習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也不是為了将來出人頭地,而是為了自己能夠對他人和社會有所貢獻。就像獲獎運動員們取得了好成績,有了好結果,但他們并非是為了幫助和支持自己的人而獲得獎牌。他們不是為了别人而去比賽,也不是像播音員大聲疾呼的那樣,為了宣揚國威而去比賽。當他們拿不到獎牌時,更不需要向任何人道歉。

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識,如果孩子沒有獲得好成績而遭受冷落,那麼明明隻需要繼續努力就可以的事情,孩子卻感到辜負了父母沉重的期待,甚至還有可能因為父母無意間說出的話而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而沮喪不已。

父母們必須打消學習很辛苦這一觀念,也不可以存在“現在好好學習,将來就會輕松”這樣的思想。因為學習就是獲得新知,獲得新知是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做自己快樂的事情,就沒有輕不輕松之說。父母應教育孩子,隻知道競争的孩子根本不會與别人合作,但是懂得合作的人,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參與競争,希望大家無論成績多麼優秀,都不要成為隻知道考慮自己的孩子。

父母在家不要給予孩子隻要學習就行的特權地位。要讓孩子明白,通過做家務,孩子可以獲得貢獻感,也可以通過要投入的學習,獲得相同的貢獻感。而隻知道考慮自己的孩子學習上一遇到困難,就會馬上放棄。

讓孩子們做家務,其實就是讓孩子們熱愛勞動的一種表現。記得在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作者把讓孩子勞動當成是一件最偉大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沒有勞動重要。

在勞動中,孩子們學會了包括學習在内的各種能力。更是在勞動中,培養了許多的優秀品質。所以在家長的心目中,應該把勞動看得比單獨的學習更重要。

02

我們做家長的千萬不要命令孩子,必須要去做什麼事情,要禮貌地跟孩子說話,我們會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的東西。

上學到很多的東西。應該知道,孩子們所擁有的才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豐富,我們要學會發現他們的力量,千萬不要斷定孩子不如自己強大。我們要把孩子一直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存在,并心懷尊重的與之交流,親子關系也一定會發生極大的變化。

首先不要說傷害孩子人格的話,其次是關于說話方式,父母們要禮貌地跟孩子說話。說到底,親子關系到底怎樣,取決于父母的态度。

如果父母站在尊重孩子的立場上,親子關系一定會非常融洽。反之,則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強。現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候我們和孩子談論一件事情時,我們沒想到的問題,孩子能想到。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瞧孩子的能力。

03

無論是愛學習的孩子,還是不愛學習的孩子,父母往往會對他們說加油啊之類的話。

如果不是非常有自信,能夠取得好成績的孩子,這麼說反而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家長越說“其實你能做到”,孩子就越會不好好學習。

對這樣的孩子來說,留有“其實能做到”的幻想很重要,他們想借此逃避,非常努力卻考不了好成績這樣的現實。

阿德勒說,自卑感人人都有,它是對健康正常的努力與成長的刺激,因為有了自卑感才會想要努力進步。不過這不是從與他人的比較中産生了自卑感。

如果現在的成績是良,就可以為了比現在的自己更好而努力,而不是為了與别人競争。為了孩子能夠正确的認識到這一點,父母不能過于關注結果,良,就可以為了比現在的自己更好而努力,而不是為了與别人競争。為了孩子能夠正确的認識到這一點,父母不能過于關注結果,重要的是讓孩子下定決心,超越現在的自己。因此,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你很努力了”之類的話。

當今社會有時候成功代表一切,而不看你是否勇敢面對、克服困難,因此有的人就認為即使再怎麼努力,隻要不能取得好結果,就沒有任何意義。這種人在競争中能夠取勝的時候,也許不會發生什麼問題,但假如不能取得理想結果,他們就會萎靡不振,或者是為了獲勝而不擇手段。

所以,家長在平時一定要教育孩子,假如不付出真正的努力,即使成功了,這種成功也會轉瞬即逝,讓孩子明白,不應該隻看重結果。

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父母也不要訓斥孩子,以便他們能夠不畏失敗的再次挑戰。阿德勒說,自卑感是對健康、正常的努力與成長的刺激。因為有了自卑感,才會想要努力進步。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

自從參加了伯特教育的活動以來,看了許多老師的學習心得,聽了優秀老師們的精彩分享,感受到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愛,更感受到了她們的那顆寬廣、博大的胸懷。對比之下,覺得自己是那麼的渺小,微不足道。

以前的自己,心裡隻有家庭、孩子。現在意識到了自己的生活空間是多麼的狹窄,自己的認知是多麼的淺薄。所以,自己很自卑。

決定從即刻開始,向優秀老師們學習,希望自己能在他們的影響之下,生活能夠開拓,學習能夠進取,思想能夠順應時代的步伐。

04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我們做父母的能夠幫孩子決定的和不能決定的。

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沒有萬無一失的人生,不可以毫無根據的許給孩子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能做的隻有幫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斷來決定人生。

父母僅僅了解一般意義上的孩子還不夠,必須理解,每天實際接觸的孩子,并懂得如何應對。不要總是用原則性或者普遍性的條條框框來框定孩子。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即使孩子與父母的理想有差距,學習不努力,成績上不去,但也要去關注眼前的這個真實的孩子,别總是拿他與理想的孩子進行比較。

作者提出孩子需要自立。首先,對于必須由自己來決定的事情,可以獨立做出選擇,其次,能夠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第三,能夠擺脫自我中心主義。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課題,父母不應該橫加幹涉。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做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努力構築良好的親子關系,獲得孩子的青睐。隻有在平等、尊重、友好的前提下,父母才能給予孩子真正有效的幫助。

本書《不管教的勇氣》,其實就是要教育我們家長,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替代品,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們隻能适度的引導,千萬不要橫加幹涉。正是為了要更好地托起明天的太陽------我們的希望,學會放手吧,親愛的家長們!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