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行:鐘鼓樓
2013-08-11
因為距離住處錦江之星鐘鼓樓店最近,不過幾百米,因此鐘鼓樓被安排在行程的最後一天8月4日上午。
鐘鼓樓是西安标志性建築物,位于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大街以鐘樓為交叉點向四個方向輻射出去。兩座明代建築遙相呼應,蔚為壯觀。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所以古人都建造有鐘鼓樓。
西安鐘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現址。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它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的閣樓式建築,建在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與寬均為6米的十字形券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
鐘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鬥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築,也是我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鐘樓外圍一圈刻有中國傳統曆史和民間故事,比如嶽母刺字、柳毅傳書、擊鼓金山、單刀赴會等,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被遊客忽視。
西安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鐘樓的建造時間稍早,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建于高大的長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南北向券洞。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四周都有大鼓,應為今人重置,南北兩側各12個,以24節氣命名。西側為更鼓兩面,分别用中英文命名。東側(登樓出入口)也有兩面,名字可惜我不記得了,隻記得返回的時候發現南側的那面鼓是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世界最大的一面鼓,仔細再看,果然比旁邊一面打鼓還有大了不少。中國的世界之最真多。鼓樓2樓有明清家具展和各種鼓的展示,令人大開眼界。
鐘鼓樓裡面都有演出,我拍攝下了演出時間表格,大家可以參考。我們運氣不算很好,在鐘樓恰好趕上古筝表演的最後兩三分鐘,演奏古筝的女孩氣質形象俱佳,古筝古樂美人和諧地融為一體,觀之聽之令人賞心悅目;在鼓樓運氣稍好一些,趕上了鼓樂表演的最後一個節目,多人表演,鼓聲激昂,節奏鮮明,令人振奮。
如果有時間,晚上可以到鐘鼓樓廣場,夜幕裡霓虹燈下,鐘鼓樓别有一番風韻。
鐘鼓樓各自售票價格35元,聯合票價50元。兒童免票,和身高無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