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溝通中情商和智慧兼具的典範,看看曾子眼中的顔回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一《泰伯第八》

這一章基本上沒有生字,隻需要注釋一個字:校(jiao四聲)計較。來介紹一下文中涉及到的兩個人物。曾子:曾參,伺坐篇中孔子歎曰“吾與點也”中曾點的兒子。父子倆同為孔門弟子,所以曾子是孔門弟子中的小一輩。雖然年齡小,但志存高遠,我們常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子之口。曾子修身堅持内求,凡事求諸己,是孔子思想真正的傳承者,著有《大學》,帶大了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著《中庸》,子思的傳承者孟子著有《孟子》。子思是孔子思想的傳承者,發揚者。

我們來看看曾子眼中顔回與人相處時的具體表現: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我想這個是無需解釋的,怎麼解釋都達不到這幾個字所傳達的意思。不過謝氏還是給了一個解釋:不知有餘在己,不足在人,不必得為在己,失為在人。細品還是很有助于我們理解顔回與人交往溝通時的狀态的。我想用老子的“明道若昧,上德若谷,大知若愚,廣德若不足”也是可以描摹顔回與人相處時的狀态的。

試問顔回怎麼可以做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的呢?是裝出來的麼?看後面曾子給出了答案:有若無,實若虛。”原來顔回心中是無我的,是空的,是虛的,是靜的,更是定的。無不是沒有,是有但呈現出來的是無。虛也不是不實,而是呈現出來的是虛。所以才可以虛心,誠心向對方請教,好奇,傾聽。并且可以在傾聽,溝通的過程中“犯而不校”。

什麼是“犯而不校”呢?被别人冒犯了而不計較。我以前奉行的教條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若被犯了還不計較豈不是太無能,太窩囊了。現在看顔回為什麼可以做到犯而不校呢?答案是顔回心中有慈悲,有大愛,可以理解對方為什麼犯我。犯我非對方本意,而是對方此時此刻的狀态不允許不犯我。擁有大智慧的人做到的是寬容,接納,理解,支持。沒有智慧或者是智慧不足的人做到的是怼回去,借以傷害對方,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