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75年研究,40年驗證,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愛與合理要求

好的教育方式都是相似的

有個媽媽跟我說,為了教育孩子她什麼教育方法都試遍了但是還是沒有效果,這孩子實在是讓她沒辦法了。

她說鼓勵的話自己也說,給孩子提要求自己也做,可結果這個孩子還是老樣子,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該幹嘛幹嘛,這真的是沒有辦法了!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什麼科學的育兒方法可以改變這樣的現狀?

這可能是我們在遇到孩子教育問題,屢試屢敗後很容易想到的事情。

自從我進入工作崗位,從最初的老師到現在的心理咨詢師,我接觸過很多青春期的孩子。

從我看到這些孩子的問題到我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去尋找方法,尋尋覓覓已經将近20年了。

在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好的教育方式其實都是相似的,隻是家長在做的過程中程度不同結果也不太相同。

...

青少年教育本身就是一門科學,兒童和青少年發展領域的專家已經進行了75年以上的研究,出過很多相似的研究結果,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研究結果仍然保持了一緻性。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發現在近40年時間裡青少年教育的科學原理并沒有發生太多變化,科學證據表明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在某些基本原則上是一緻的。

勞倫斯.斯坦伯格本人研究青少年的成長情況,同時發表過300多篇的這方面的論文和看過無數這方面的資料,結果他發現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愛與合理要求。

...

愛與合理要求來自權威型父母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在給孩子愛的時候,還會合理要求呢?

在勞倫斯.斯坦伯格多年的研究中發現,權威型的父母是愛與合理要求的父母。

權威型父母接受孩子、愛着自己的孩子、參與孩子的生活和成長。

權威型父母喜歡和孩子一起做事,為孩子的成就感到自豪。

權威型父母将孩子的興趣和問題視為有意義的,并且表現出真正的關心。

與此同時權威型父母會為孩子設定明确的界限以高标準培養孩子,制定并嚴格執行明确的行為規則。

權威型父母不會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也不會讓孩子完全任性妄為。

...

成為權威型父母需要做到的5點

1、給孩子愛

好孩子是好關系的産物。成為權威型父母我們首先要給孩子愛。

有科研機構進行過調查,他們發現青少年比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愛。許多青少年有意或無意的擔心他們的父母是否繼續愛他們。一方面他們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獲得自由又害怕父母會在他們長大之後“抛棄”(心理上的抛棄)他們。

當我們覺得孩子大了,不再需要我們的愛的時候,孩子會感覺到被抛棄。

當我們為孩子四處惹麻煩而崩潰時,孩子會感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對待。

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确信沒有什麼能動搖父母對他的關愛——無論是他們日益成熟、情緒起伏,不當行為,還是父母對他們所作所為的憤怒。

我們唯有給予孩子愛,無論他是什麼樣子,都愛他,才能營造好的親子關系,才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但隻有愛并不夠!

...

2、設定清晰、合理的規則

在我做咨詢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父母容易出現的誤區是有了愛,忘記了規則,熊孩子一般是這麼養出來的。或者是規則至上,缺少靈活度,導緻孩子感覺不到愛。這兩者都不是我們希望的。

權威型父母的愛是以限制為基礎,規則以合理為基礎。愛是前提,規則是保障!

權威型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會對孩子的觀點表示尊重,願意與孩子讨論道理和規則,并且解釋為什麼他們要求或禁止孩子做某事。雖然孩子可能并不喜歡父母的最終決定,但是當他看到父母已經考慮了他的觀點,并且有充分的理由說不那麼他至少會認為父母是公平的。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願意和孩子進行讨論,而非總是堅持自以為是的做法,那麼這些孩子就更有愛心,更有禮貌,也更有可能表示他們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研究還表明,孩子能區分父母制定的那些規則是有意義的,那些是随意的、專斷的。

所以父母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并不是說一味的都是父母說了算,父母需要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并且擁有一定的決策權。這意味着父母承認孩子正在成長,并且有權參與影響他生活的決策,但父母依然掌握着主導權。這就需要有些規則是不可以變更的,同時還有一些靈活的規則,可以跟孩子協商。

...

一般與安全以及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有關的問題,屬于不可協商的規則範疇,在這些領域父母不應該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比如說在家裡沒有大人的時候孩子不能外出參加聚會,孩子不能坐醉酒人的車。

雖然有些孩子可能會挑戰這些規則,但當這些沒有商量餘地的規則涉及真正重要的問題時,他們更有可能遵守它們。

為了方便這些規則執行,父母需要有可靠的合乎邏輯的理由,并且願意向孩子解釋父母的理由。

當涉及家庭責任和個人行為問題時,就應該由孩子和父母一起制定,同時考慮雙方的需要和願望。

比如說孩子可以決定何時整理自己的房間,如何穿衣打扮?什麼時候做家庭作業?這些都是可以協商的。

...

3、平衡控制和自主

孩子在逐漸成長,他們需要父母的指導,也需要自由,他們想嘗試新的形象,體驗新的感覺,想在沒有父母的幫助下學會做自己。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控制過頭。當孩子要求更多自主權時,如果父母會條件反射的說“不”,而不花時間去了解他真正想要什麼,以及為什麼想要,就會導緻孩子的反抗。

當父母不考慮孩子的年齡,需要和能力時,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就過度了。父母需要逐步的授予孩子自主權,讓孩子承擔責任,并且學會放手。除非涉及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否則不要橫加幹涉。孩子需要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當父母想要制止孩子的時候,請先問自己:“如果我不幹預,會發生什麼?“

即使後果很嚴重,比如說孩子因為早上不起床而導緻遲到,或者因為沒有寫作業而被老師留堂,父母可以允許這些事情發生。當我們負責掌控一切時候,我們其實阻止了孩子發展出個人責任感。

比如,孩子經常因為懶床而遲到,其實到最好的辦法不是父母每天做他的鬧鐘,而是是讓他遲到去。同時讓他承擔後果,比如說因為起得晚不能吃早餐,或者趕不上公交車,隻能用自己的零錢打車;也可能是被老師懲罰。

随着孩子越來越大,父母放手的情況會越來越多,幹涉的行為會越來越少。

...

4、做堅定而公正的父母

規定都是用來違反的,所以當孩子偶爾違反規則的時候,父母不要反應過度。懲罰,也不是唯一的應對方式。

有效應對方式:

簡單地告訴孩子:”我很失望,這種事不要再次發生”。——與父母關系良好的孩子都會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盡量避免讓父母失望。

“我感到生氣的是你在拿到駕照之前就開車,這是一件愚蠢而危險的事情!”——父母隻要表達對孩子不當行為的不滿,而不是對孩子的不滿。

“你認為你的不當行為會有什麼後果?”——詢問可以讓父母發現孩子在意識到自己錯誤後,會對自己施加嚴厲的懲罰,甚至比父母更嚴厲!

比如父母不讓青春期孩子喝酒,但是他卻喝的酩酊大醉。當父母單方面決定施加懲罰時孩子的悔悟,會摻雜着怨恨,當孩子決定懲罰自己時,他不會埋怨父母的不公。所以這個時候父母通過詢問的方式問問他“你知道這樣的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嗎?你覺得如何做才公平?”孩子往往會執行自我懲罰。

在這個時候要注意,父母和孩子達成的協議應該是可以執行的。比如父母想懲罰2周不讓孩子找同學玩,孩子卻說了2個月,2個月明顯是一個做不到的承諾,所以需要重新協商。

...

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某種做法,讓孩子提前知道違反規則的懲罰措施是什麼。提前制定懲罰措施,會鼓勵孩子考慮不同違規行為的嚴重性。

有一些重大違規行為必須采取嚴厲的處罰。比如說孩子忘記收拾房間,父母卻對他實行了大力懲罰,孩子會認為這是小題大做,父母會失去信用。但是對遲到的懲罰應該比沒有打掃卧室的處罰更能讓孩子吸取教訓。

永遠不要使用體罰和語言虐待。

研究表明,毆打孩子并不能阻止不良行為的發生,相反,它會導緻孩子繼續做壞事,助長孩子的反叛和暴力行為。

語言虐待和體罰産生的後果相同。比如給孩子起難聽的名字,侮辱孩子,都屬于語言虐待。

使用這些懲罰措施的父母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使情況惡化

...

5、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父母不但要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還要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不是什麼典型的青春期少年,也不是誰家的孩子,他就是他自己。

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的性别而區别對待,比如男孩就不讓做家務,女孩到青春期就會被管的更嚴格,這對男孩女孩都不公平。他們不應該被看成某個性别群體的一員,而是獨立的個人。

孩子的叛逆期可能很長,但是他們在叛逆期做的選擇都是短暫的,讓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為的樣子。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少比較。無論是同學,兄弟姐妹,還是和父母童年期相比較,孩子的自信心都會下降。不管這種比較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它所傳遞的消息都是達到某些标準的孩子才是值得被愛的,這會導緻孩子活在别人的眼中,而不是真實的做自己。

良好的教育方式需要父母付出時間和精力,權威型父母是需要在不停的鍛煉和反思中成長,找到更加契合自己孩子的教養行為。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權威型父母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