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不宣

劉書海死了,而且是前妻梅花撥打的120,救護車把他送到醫院急診室的那一刻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匆忙趕來的兒子和母親對視一下,沒有過多的詢問,直接通知殡儀館一條龍服務,12個小時之後劉書海就變成了一盒粉末。

除了兒子和前妻,全程沒有一個外人參與。


劉書海是那個年代難得的獨生子,母親生他的時候難産身體受了損傷,以後再也沒有生過孩子。在多子女家庭的年代裡,劉書海家雖然隻有父親一個人在鐵路部門工作,母親在家打理家務,劉書海家的生活條件不知道比同學們家号多少倍。

僅有的肉票、糖票、布票父母自然僅着寶貝兒子,從小劉書海就在蜜糖罐裡成長着。沒有人和他分享父愛母愛,也沒有人和他争零食吃,更不可能揀舊衣服穿,劉書海活得像個公子哥的樣子,免不了驕橫跋扈,得理不讓人。


從小就身強力壯,又加上任性,劉書海從小沒少讓父母操心,不是把鄰居家的玻璃打爛了,就是把同學打哭了,母親無奈之下隻好賠禮道歉,賠償也是有的。

好不容易熬到初中畢業,劉書海被父親單位招工到鐵路工段工作,每天按時上下班,父母終于松了一口氣。

工作幾年後,劉書海的婚事提上了日程。别的家庭子女結婚後要麼和一大家人擠在一起,要麼在住房邊上搭建一個小屋,而劉書海就三口人,住房決定寬松。


父親的同事老黃羨慕劉書海家的家庭條件,有意把在副食品店工作的大閨女梅花說給劉書海,而劉書海的父母也喜歡老實能幹的梅花,兩家父母一拍即合。

劉書海家本來就是兩間住房,剛開始進門那一間一分為二,一半是劉書海的卧室,另一半是客廳;裡面的一間是父母的卧室兼起居室。

既然兒子要結婚,父母主動搬到外間的半間房裡,把裡面的一間讓給兒子當婚房,并且買了新床、大衣櫃和梳妝台。


婚後的日子,劉書海和梅花幸福滿滿,住房寬敞有獨立的空間,而且一日三餐都是熱乎乎的,而且還沒有兄弟姐妹來争這份權益。

婚後第二年,兒子小凱出生後,劉書海和梅花根本沒有不用多操心,奶奶把孫子收拾得妥妥當當,斷奶以後小凱晚上就睡到爺爺奶奶房間裡。


生活沒有壓力,不用接送孩子上學,劉書海的本性慢慢又顯現出來了,不是和工友喝酒,就是下班不回家打撲克。無論梅花怎麼勸解,還是老父親謾罵,都無濟于事。

終于有一次劉書海在和同事的争執中失手打傷了同事,不但陪了醫藥費,還被判刑一年。

梅花覺得這日子真的沒法過了,與其被熟人指指點點,還不如徹底與劉書海斷幹淨。

小凱作為劉家唯一的孫子,又是爺爺奶奶的命根子,自然要留在爺爺奶奶身邊,梅花幾乎是淨身出戶。娘家有哥嫂,自然回不去,隻能租房居住。


随着體制改革的推進,梅花所在的單位被合并,自然梅花也成了下崗工人,隻能到處打零工,日子也不好過。不過無論日子怎麼艱難,梅花都堅持給自己交社保。

日子一天天往前過着,劉書海服刑結束後,隻能重新做人,本來單位也在精簡人數,自然就沒有了劉書海的位置,打工維持生活是首選。有時間在本地,有時間在外地,生活及其不規律。

父母想盡辦法給劉書海想續一房媳婦,鑒于他有案底,也就不了了之。


小凱在爺爺奶奶的撫養下成人,梅花心疼兒子時不時給兒子一點補貼。

等到小凱的爺爺奶奶相繼離世,劉書海已經找不到音訊了。

小凱技校畢業依然在鐵路部門上班,爺爺奶奶的老房子拆遷分了一套三居室,這套房子就成了小凱的婚房。

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梅花給自己買了一套二手房居住,剩餘的錢扶持兒子結婚,自己也到了退休的年齡。孫子的出生,給這個小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歡樂。


原以為日子就這麼幸福地度過,可是不經意間孫子上了幼兒園,梅花剛剛退回到自己的生活,劉書海出現了,不是榮歸故裡,而是一副落魄,而且病魔纏身。不管兒子願不願意,強行闖進了兒子小凱的生活。

不但小凱的妻子無語,小凱也無法接受,但又沒有辦法。

總不能眼睜睜看着兒子的生活被搞得醫院找吧?于是梅花主動提出把劉書海接到自己家裡照顧,所謂的照顧不過是給一碗飯、餓不死而已,每天給他弄點吃的,就去兒子家送孫子,接孫子上下學。


偶爾小凱也會過來幫母親一下,維持着劉書海的生命體征。

剛剛進入寒冬,流感襲來,先是梅花感冒了,毫無意外傳染給了劉書海,梅花也就象征性地給他喂點感冒藥降溫而已。

本來劉書海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留下了後遺症,這次重感冒侵襲,讓劉書海患上了肺炎,雖然梅花和兒子也給他口服了消炎藥,但效果不佳。


第二天早晨,梅花送孫子到幼兒園後,回到家裡,隻見劉書海呼吸急促,臉色憋得通紅,梅花淡定地看了一會,眼前浮現的全是這些年的委屈,以及兒子在沒有父親保護下受到的屈辱,眼裡有委屈,更多的是憤怒和不甘心。

不知道梅花愣神愣了多久,才慢悠悠地撥打了120,同時也給兒子挂了電話。在送往醫院的路上,劉書海雖然被上了呼吸機,可是呼吸還是越來越弱。

當兒子趕到醫院時,劉書海剛好被送到急救室門口,可此時的劉書海已經沒有了呼吸。


場面一度尴尬,沒有想象中的悲恸、嚎啕大哭,醫生很遺憾地告訴家屬:“我們盡力了,很遺憾這樣的結果。”

小凱對着醫生點點頭,表示理解,然後和母親眼神對視,好像再說:“繼續下一步?”


醫院和殡儀館有無縫對接服務,30分鐘不到,殡儀館專業人員迅速到位,換衣服、裝袋、拉走。

12個小時以内,劉書海就變成了一盒骨灰,去了他該去的地方,結束了59歲的生命曆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