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D295【薦書】艾瑞克·伯恩《人間遊戲》1/2

舞動靜心打卡D1/R43(每輪7天·第43輪第1天/總第295天),完成✅。

...

【絕望】與【抑郁】有相似之處,但二者存在明顯差異。

【絕望】更為急迫,它包含受挫感與困惑。絕望可以通過突然流淚體現出來,如果身處良好的治療情境中,絕望很快就可以被笑聲驅散。也就是說,【成人自我狀态】意識到:“啊,我又這樣了!”

【絕望】是成人自我狀态在擔憂,而【抑郁】是兒童自我狀态在操控心智。

【抑郁】的反面是對環境抱有希望、滿懷熱情,對生活有強烈的興趣,而絕望的反面是笑。

——艾瑞克·伯恩《人間遊戲》

以上關于【絕望】與【抑郁】的思考,摘自美國精神科醫生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的經典著作《人間遊戲》,此書首版于1964年,估計伯恩大夫斷然也不會想到:當年需和朋友湊款才勉強出版的此書,60年來長銷不衰,甚至在他仙去的半個世紀後,累計銷量已逾500萬冊。

艾瑞克·伯恩是人際溝通分析學派(TC;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創始人,在 20 世紀 50 年代獨創了人際溝通治療體系,後因其理論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于1964年成立了國際溝通分析協會。

所謂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 TA,或稱交流分析、交往分析),是以人際互動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其目的旨在從對當事人的自我心理狀态分析了解後,協助其覺知自我在溝通中的應對模式,清晰現實,祛除幼稚沖動,學習以成熟的成人自我狀态适應環境,從而重建自我永續的健康人生。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如臨床心理治療、婚姻咨詢、教育、組織發展等諸多領域,有積極深遠的影響。這本10萬字的《人間遊戲》,是關于人際溝通分析理論最早的專著,詳細解釋了PAC理論和常見的36種心理遊戲,從其目的、角色、步驟、社會層面和心理學層面的溝通範式等多方面,告訴我們【遊戲】參與者們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

伯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也是一種遊戲,是一種對真正親密關系的模仿,或者演習;我們通過試探和溝通,來摸索和掌握人際關系規則。這将幫助人們洞悉溝通中的心理遊戲,實現【有效溝通】。

...

伯恩通過心理學實驗和臨床經驗發現,人一般都有三種自我狀态,每個狀态都對應着一系列固定的情緒和行為模式。這三種自我狀态分别為:

- P:【父母自我狀态】

- A:【成人自我狀态】

- C:【兒童自我狀态】

随着社交場景和溝通對象的改變,人都會相應切換自己的自我狀态,如同遊戲或者舞台上的角色扮演一樣。

那麼,這三種自我狀态有什麼特征,如何來定義呢?

在【兒童自我狀态】,人的直覺、創造力、自發驅動力非常旺盛,相對容易從各種活動中獲得樂趣,比如,兒童會花很長的時間,全然投入到自己關注的事物上,而不管身處何境,兒童的思想可以天馬行空,不講邏輯。同時,處于此種心理狀态的人,也會讓人感覺“幼稚”、“不成熟”。

在【父母自我狀态】,正好與【兒童自我狀态】相反,其核心更像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行為和反應模式,容易有權威感、高高在上,且對自己的經驗和決定充分信心,說一不二。在這個模式中,人們使用的語言往往充滿了“你最好”、“你必須”、“你應該”等等用語 。

最後,是可以被看作是上述兩種心理狀态中和後的【成人自我狀态】,當溝通雙方的心理進入這個模式後,人們更易心平氣和,平等地和他人進行信息交流,從而能夠高效率地分析、處理各種複雜的信息和情境,指導我們的協作、行動和決策,比如,你可以想見幾位敬業醫生們在一起會診時的場景,面對同一張病人的X光片,他們讨論病情時的心理狀态,基本上就都處于【成人自我狀态】。

...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所謂的【無效溝通】,在底層邏輯上來講,其根本原因,在于溝通雙方自我心理狀态的錯配。

我是水沐,PAC三種自我狀态,可以快速幫我們定位一個人的内在心智狀态。如何定位與破解,觸達有效溝通,且待我們明天一一講來。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