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隻有一次而且是個偶然

...

今天更文題目的這句話,在我看來,絕對是大師級别的金句。但它并非出自某位哲人或者詩人,而是出自一名歌手,朱哲琴。

最近被優酷上,李靜的最新訪談節目《聽你這麼說》圈粉。2024年初,第一期采訪的嘉賓,就是朱哲琴。40分鐘的節目,名字剛好叫做“自主人生,你敢嗎?”。而節目裡她說的這句話,“生命隻有一次而且是個偶然”,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訪談取景于阿那亞·金山嶺,山谷音樂廳,《問山:朱哲琴與樂者》主題音樂會。在網上查了一下,阿那亞·金山嶺位于北京與承德之間,出京承高速,再繞過數十公裡的盤山路,翻越層層山巒,漸漸靠近雲端,即可在這片海拔900米的社區中,體驗“歸隐山間”的閑适與豁然。

有了這樣的一些鋪墊,似乎也為李靜與朱哲琴之間的對話奠定了基調。56歲的朱哲琴侃侃而談,随性、通透、豁達、包容,有着自己對于生活的獨到見解。

她是中國新音樂代表人物,第一位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國樂壇奇才。音樂專輯《阿姐鼓》是國際唱片史上首張全球發行的中文唱片,累計銷量300萬張。發行音樂專輯《央金瑪》,成為全球第五位在81個國家地區同步首播的藝人。

即便此般成就之下,烏煙瘴氣的娛樂圈卻似從未在她的裙擺上停留,文學、自然、藝術,總有一片天地屬于她。她消失在公衆視野,迷上了攝影、旅行,之後十幾年,旅居世界各地,作為創始人,發起了“世界看見”中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采集那些處于自生自滅狀态的歌聲,保護民間非遺手工藝,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忙碌而充實。

我聯想到我的偶像,胡歌,當年走出車禍的陰影,事業邁上巅峰之時,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出國深造,有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也常常和夥伴們分享,“如果皮囊的缺陷不能完全修複,那就用思想的厚度去填補它”。

我感覺,此處的朱哲琴與胡歌有一個相似之點,那就是,純粹,沉浸,心不為形役,坐擁一整塊無人的疆域。朱哲琴講,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即便雙胞胎之間,都不可能完全一緻。需要保留這種差異,也要在差異性當中看到一種可能。

她的純粹在于,完全聽從内心對于藝術的探尋,獲得真正好的作品才是最大的收益。好比,這場山林之間的音樂會,一個小時的時間其實隻有1個完整的音樂作品,她要求全場禁語,隻需要靜靜地跟随她聆聽。即便這樣,依然還是準備了三個月。

所以,成名以後,她始終堅持不走穴,拒絕那些劣質、商業、消費的文化,反對拜金主義,更不願意去忽悠大衆的誠意。抵禦誘惑與繁雜,一種極緻的簡單,一切隻在屬于自己的意境之内。就像宮崎駿所說,你簡單,世界就是童話。你複雜,世界就是迷宮。我想,那個意境就是她心裡的童話。

聊到當代人的生活,她說,城市裡,技術、文化的繁榮,體現的是人的造作的能力,越是發達,越是現代,一段時間過後反而感到空虛。于是聯想到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别處”。我想,是否還可以再加上一個,梭羅的《瓦爾登湖》。

她又回憶起很多,當年一步一步開始做音樂的經曆。情到深處,幾近哽咽。我感覺,音樂、哲學、詩意,應該都是相通的。如同在她那個年代,海子、西川的詩,張曉剛的畫,互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風景。所以,看節目的時候,感覺經常會有些恍惚,以緻于忽略掉她的歌手身份,以為是一位詩人在說話,通靈而治愈。

2023年,烏爾善導演的《封神》第一部亮相,片尾曲《回歸》空靈、純淨、高亢,正是來自朱哲琴的獻唱。據說,烏爾善希望歌曲能有一種帶有曆史感,古典的,又有自我講述感覺的歌曲。朱哲琴思來想去,覺得這是一場回歸,對曆史,對宿命,對個人感情的回歸,于是創作了《回歸》。

看完訪談節目,我又靜靜地聽了一遍《回歸》。試着再去回味和理解一下她的這句金句:“生命隻有一次而且是個偶然”。恰恰因為不可重來、不可再生,才必須倍加珍惜。但從來沒有所謂約定俗成的必然路數,要為自己的内心而活着,就像她的歌聲、阿那亞的空氣一樣,永遠保留那一份最真摯的純碎、簡單與真實。

于是,突然在想,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阿那亞走走,在那裡,遊走在上古自然與現代建築之間,徘徊于“原住民”和“新山民”之中,草坪上聽風,山野間聞聲,來一場所見所遇與金山嶺生命哲學的相互碰撞,回歸本心。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