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謂的分享,其實是對孩子的一場掠奪

導讀:

常常聽到有大人對孩子說,“你要學會分享,不能這麼自私”。孩子不願意分享,真的是他們很自私嗎?孩子不願意分享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你是姐姐 ,要學會分享,不能這麼自私”

循着聲音,我看到一個小姑娘一臉委屈地站在奶奶身邊 ,眼巴巴看着另一個小男孩手裡的玩具。

每次帶女兒湊在孩子堆裡玩的時候,十有八九都會遇到類似這樣的“強迫孩子分享”的事,似乎隻要這樣做了,孩子就能懂得分享。

事實上,真正懂得分享的孩子,反而是那些被允許自私的孩子。

1.

康奈爾大學對3-5歲的孩子做過一項“分享貼紙給玩偶朵拉”的實驗,共分為兩輪。

研究人員把孩子們分成了三組:

第一組:孩子可以選擇給自己或者朵拉

第二組:孩子可以選擇給朵拉或者還給老師

第三組:強迫孩子給朵拉

在第一輪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給每個孩子一張貼紙,然後問他們:願不願意把貼紙分享給玩偶朵拉,讓她開心起來。

第一組的孩子做抉擇的時間最長,但最後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了把貼紙給朵拉。

緊接着的第二輪實驗中,研究人員給了每個孩子10張貼紙,讓他們自己決定分享的數量。

這次的結果差距挺大:第一組的孩子分享了8-9個貼紙,第二組和第三組的孩子隻願意分享3個貼紙。

通過實驗可以發現:孩子們其實是有分享意願的,但隻有在孩子能自己決定是把東西留給自己還是分享給别人時,他才願意去分享;反之,則會排斥分享。

就像這三組孩子,第一組可以選擇留給自己或是分享出去,他們的分享意願最高;第二組和第三組隻能選擇給别人,他們的分享意願最低。

聽表姐說,前段時間她在家裡大掃除,收拾出來一大堆侄女兒的玩具,于是就跟侄女兒說要把她不常玩的玩具捐出去。

表姐說完,侄女兒撅着小嘴,又哭又鬧說不要捐。

安撫一番後,表姐對侄女兒說,“我知道你舍不得這些玩具,但是家裡的玩具實在太多了,已經沒地方放了。媽媽陪你把這些玩具再玩一遍,然後你來決定把哪些玩具捐出去,好不好?”

這一次,侄女兒愉快的答應了,還幫着媽媽一起收拾了一大箱玩具出來。

分享的本質在于自願和愉快。

就像侄女兒,從一開始的拒絕到後來主動把玩具捐出來,侄女兒心态上的變化,表姐的做法很關鍵。

她一直跟侄女兒強調:她的玩具她自己做主。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分享,而是他覺得自己受到了侵犯,不得不通過拒絕來保護自己。

2.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幼年時期表現出來的不願分享的“自私”行為,是他們的成長需要。

孩子初生時,他以為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一體的,随着年齡的增長,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和這個世界是分開的。

自此,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也正是開啟了尋找自我的旅程。

最初,孩子通過占有屬于自己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

一個孩子,隻有占有了屬于自己的東西,并且可以自由支配,他才能感覺到“我”的存在。

所以,孩子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因為此時,他正在構建自我。

如果此時,我們強迫孩子分享,就會破壞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卑、壓抑、讨好的人格,也會損壞他的安全感。

知乎上有網友說:

小時候,自己的東西常常被媽媽送給别人,而且一旦自己表現出了不滿,就會遭到媽媽的嚴厲訓斥。

漸漸地,我覺得我擁有的一切,根本不屬于我,所有的人和事,也隻能陪我一陣子,而不是一輩子。

大學時,原本屬于我的獎學金,在輔導員要求把名額讓給貧困同學時,我說好。

自己買的房子漲價後,被媽媽要求原價賣給經濟困難的舅舅家,我說好。

表弟畢業了沒工作,要借我的車去跑滴滴,說我反正就上下班代個步,我說好。

男朋友的前女友希望我把男朋友讓出來,說我們在一起時間短,割舍起來更容易,我說好。

好心疼這個姑娘。

分享本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但強迫分享,不僅不能讓孩子體會到愉悅,還會讓他有一種被剝奪的痛苦。

一如這個姑娘,分享帶給她的,不過是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3.

分享是一個好品質,我們應該教給孩子。

隻是,在引導孩子進行分享的過程中,不能隻關注結果,要去關注整個過程。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這樣做:

1、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從女兒會走路開始,每次吃一些水果時,我都會領着她給爺爺奶奶送過去。有時遇到老公喜歡吃的,我也會特意留一些給他回來吃。

看得多了,慢慢地,女兒也會模仿着去做。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小孩子是好模仿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是的,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産生很大的影響。要想培養孩子愛分享的好品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2、贊揚孩子的分享行為

每次女兒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或者食物的時候,其他小朋友就更願意和她一起玩,她就非常開心。

事後,我也會及時表揚她:你懂得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做的真棒!

她原本跟小朋友分享時,就已經感受到了快樂,又從我這裡得到了表揚 ,就更加強化了她的分享行為,她就會做的越來越好。

不過在表演孩子的分享行為時,一定要表揚的很具體,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這樣他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3、先滿足孩子的需求

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和鄰居家的小姐姐一起玩,過了會,她有點餓了。我就拿了兩包餅幹,讓女兒給小姐姐送過去一袋,但是女兒就是不願意,我很納悶,平常她挺大方的。

忽熱發現,她自己手上沒有,而平常的時候,她都是自己手上先拿着吃的。想到這裡,我趕緊把另一袋給了她,女兒便歡歡喜喜去給小姐姐送餅幹了。

空杯是倒不出水的,孩子自己都不能安心擁有的東西,他自然無法與人分享。

分享,本應是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浪漫慷慨。

千萬别讓分享變成對孩子的一場掠奪。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