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應對挫折,你要不要看看心理學大師的觀點?

前文說到了英雄之旅和雙重束縛兩個概念,首先英雄之旅,說的是一個古今中外所有人講神話故事的一個模闆。

原本主角生活在一個伊甸園般的花園中,純潔美好;突如其來的危機,打破了這個美好的現狀,主角必須做出選擇。

然後他像一隻沙漠中的駱駝,忍辱負重地行走。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也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

最終他變成了獅子,有力量地活着。選擇了自己要成為的人,并從其中獲得力量。大概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模闆,當看着其他所有人在講的故事,總會從這些故事中,看到英雄之旅的影子。

接下來是雙重束縛。生命的最初,被教育教導做好人,但是我這個好人,做得很無力。尤其是小時候看電視劇中,壞人可以可勁的壞,而好人你就隻能好。

其實看的時候,我感覺很憋屈。因為你是好人,所以就隻能做好事,不能做壞事。我覺得現在典型代表就是警察,罪犯可以用各種手段,而警察受各種制約。

武老師說,健康的心智,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A,這意味着整合和靈活;相對分裂的心智,是我隻可以A,不可以-A;而最有問題的心智,是我既不可以A,不可以-A。

孩子為什麼會對父母撒謊?是因為他為了避免受懲罰,或覺得父母可能接受不了謊言背後的真實。但實際上,比起真實,父母同樣接受不了,他對自己撒謊。

與雙重束縛相伴随的,最經常出現的,大概就是周圍人的否定、拒絕和忽視。那麼這些聲音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接下來進入本文的概念。

...

習得性無助

馬丁·塞裡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美國心理學家,著名的學者和臨床咨詢與治療專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郁、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塞利格曼經過動物實驗,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

動物在先前的經曆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感覺,因此它們終于置身于可以自主的新環境中時,也會放棄嘗試。

表現在人身上,往往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卻反複失敗,形成了“行為與結果無關”的信念,可能就會将這一無助的感覺過度泛化的新的環境中,甚至包括那些其實原本可以控制的情境。

習得性無助,就是否定、忽視和拒絕的後果。在一件事情中,一個想要達成的願望中,當一個人他的多次努力,都沒有效果,反複失敗。

他就會從中學習到一個概念,就是:不管自己做什麼,對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都沒有幫助。在心理學上,把它稱為“習得性無助”。

我想到一個故事,有一隻小熊,從小被囚禁在一個籠子裡,這個籠子太狹窄,以至于它不能走動,不能奔跑,甚至不能坐着,隻能站着。

當有一天它脫離了束縛,離開了這個籠子。它依然站着,仿佛不知道自己可以坐下,可以行走,可以奔跑一樣。

在生命最初被允許被鼓勵,這是被上帝祝福的一件事情。與之相對的是,生活在一個被要求順從的家庭中,這個家庭會用各種方式,讓一個人順從。

這樣培養出來的人當然會順從,但是他會切斷跟自己感覺的聯系。他是被外界環境固定的生長出某一種形狀,但實際上,跟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生命都想成為他自己。

要成為自己,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感覺。當你生活在一個不斷被要求聽話的家庭,你需要知道,每一次聽話都是對你的感覺而言,都是一次遠離,甚至都是對你的生命力之流的一次次攻擊,嚴重的時候你會有被切斷的感覺。

當有了覺知之後,我經常會感覺到無助感,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習得的,但這種感覺太頻繁和強烈,以至于我在很多時候,想放棄掙紮,就這樣沉下去吧。

...

但與覺知相伴的,還有就是選擇和力量。有好多好幾次,當體會到這種無助感時,我同時告訴自己,我是有選擇的。當我了解到這一點,無助感會緩解。

挫折商

保羅·斯托茨,美國職業培訓大師,挫折商概念的提出者。

挫折商AQ( Adversity Quotient),也被稱為逆商,是一個人應對挫折的能力。

挫折商低的人,面對挫敗時,啟動的是應付機制,用種種消極方式來逃避挫敗感,而挫折商高的人,這是啟動的是應戰機制,挫折會激發他調動自己的種種資源和能量,最終化解并超越挫折。

挫折商有五個要素:控制、歸因、延伸、耐力和轉化。

最初的我就是一個挫折商低的人,面對沒有業績,面對生活壓力,我想的不是戰鬥,而是用消極的方式逃避。

最初沒有業績,沒有什麼感覺,等到時間長了壓力大了,就想應付過去,就換個公司繼續這個輪回。在這個公司再出現這樣的問題,然後再換個公司逃避一下。

這樣一次次的挫折,讓我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無力。好像現實生活是一個強大的,堅硬的,無法反抗的魔鬼。而我身處其中,除了逆來順受,好像沒有其他的應對方式。

接下來是挫折上的五個因素,首先控制,控制就是一種感覺,事情有沒有在你的掌控之中。發生了一件糟糕的事情,你是會覺得在掌控之内,還是覺得大勢已去?

這就決定了,你是否會被這件事情擊垮,一蹶不振,還是迎難而上,化危機為機遇。

接下來是歸因。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發生,你會把它歸咎為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如果歸咎為客觀原因,那接下來你就傾向于不努力,用來保護自我和自戀,這叫消極抵抗。

...

但如果能做主觀歸因,好處是給自己一種我可以改變局面的感覺,我可以改善,讓事情變得更好。壞處是容易導緻抑郁。

然後是延伸。武老師把它叫做污染,我同意老師的觀點。就是在某一個方面做的不好,這種不好會延伸、污染到其他的領域,讓你在原本擅長的領域也做得不好。

這件事情感覺糟糕,那最好把這種感覺局限在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某一個情景中。我想到一個形容,武俠小說裡中毒了,就把毒逼到身體的某一個角落,不要讓它擴散。

第四個是耐力,就是建立在洞察力、樂觀、希望之上的、富有智慧的忍耐。在很多時候,真正想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奉行的是長期主義。

短期内,想做成一件事情,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時間越短成本越高。而長期持續的做一件事情,會增加這件事情做成的概率。而能否做到長期,關鍵性要素就是耐力。

最後是轉化,就是轉變挫敗為機遇。什麼叫危機?所謂危機就是危中取機,看一個人是否能有把危險轉化成機遇的機會。

我就遇到了一次小危機,雙方争奪同一個利益,但不想影響彼此的之間的關系,在相互指責認為是對方錯了,而我身為其中一方,正處在這樣的僵局中。

然後我就聽音頻,看到了一個熊浩老師提出的方案,就是不要把對手放在你的對立面,要把問題放在你的對立面。需要解決的是問題,而不是對方。

運用這個技巧,成功化解了這次僵局。轉化有一個簡單點的路徑就是學習。

謝謝你的欣賞,對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關注我,認識自己,理解别人,這個世界很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