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父母總需要為孩子在學習上做點什麼呐
昨晚在直播間學習,遇到了幾位學員問了老師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大概的意思是:我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愛上學習?
乍一看,這個問題好像有拯救國家棟梁之需要。那麼,細細一想,總有一種莫名不對頭的味道。
學習,到底是誰在學習呢?如果是自己,你要怎麼做呢?自然是帶着好奇心悶頭學就是啦,然後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相信學習的任何人都能體驗到學習是快樂的。也就是攻擊性向外釋放了它的活力。
那麼換成孩子呢?怎麼就變成了我該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呢?是不是有一種隐隐擔心的味道,學習變成了父母的事,孩子反而跳脫出來,後果自然可想而知。也許孩子學得不好,甚至厭學或者是辍學。這就是典型的你也在明裡暗裡替孩子在學習。
記得老公上幾天談業務回來,興高采烈的和我講客戶和他談育兒話題足足談了兩個多小時。我也很好奇的詢問他們都談了些什麼?
“客戶說,自己家孩子在小學二年級,就在陪寫作業這件事情上,真是煞費苦心。”老公邊說邊樂,完全一副我家孩子還沒到那個時候,我完全體會不到的趕腳。“老婆,我跟你說,他說他家樓蓋都要掀開了。做了十幾年的老闆,大大小小幹奇百怪的客戶也都見過,唯獨沒見他家孩子這樣的。一說學習陪寫作業那叫一個人仰馬翻!把這麼多年沒發過的脾氣,都發在了孩子身上,依舊沒有長進,真是愁死人了……”老公不知道當時有沒有體會到那位做爸爸客戶的辛酸,但至少我能聽出身心疲憊的束縛感。
真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活生生的現實模闆。我想這樣的模闆還不是僅有少數的上演,真是數不勝數的例子呀!
要不怎麼有了我該怎麼讓孩子好好學習?愛上學習呢?這裡面真的不下于生與死的較量。有多少父母因為陪作業的過程中氣出各種疾病,甚至是跳樓跳河輕生。還有的孩子也學會了此種方法不惜代價自殘自殺呢!
我真的不想說,社會大環境下,人們的壓力太大了,以緻于父母總是看不到孩子也失去自己了,更有甚者那是一個自戀級别的教量,我非要讓你按照我的方式學習,而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觀念上的不一緻也會導緻沖突的形成。
在與孩子學習的這件事情上,父母仿佛永遠和孩子在做拉據戰。有時候父母很焦慮,甚至是行走的焦慮機,這樣比孩子更焦慮的父母會做些什麼呢?自然孩子在寫作業做錯題後,就會瞬間覺得這麼簡單的題,TA怎麼會錯呢?TA這麼錯下去那還得了?瞬間無數個挫敗的情緒在頭腦中上演,接下來有可能是狂風驟雨般怒罵,即使這一次忍住了,下一次一定會新帳舊帳一起翻。
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也是一個連續譜,不要因為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好,你傷心的程度吞噬了孩子認知世界裡的樂觀态度。甚至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如其他同學,你就接連瘋刺打擊孩子,看似你好像在用你獨特的方式在激勵孩子,其實質你是在掩飾自己比孩子還痛苦的心情。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前幾天,我和小家夥在繪本館津津有味的讀書。他拿了一個簡單的繪本在那讀得很有感覺,我正好也有時間沉浸在繪本的世界裡。
誰知這個舉動讓坐在對面的媽媽看到了,她便問我孩子幾歲了?小家夥在一旁高興的回答:4歲半了!“哇塞,你家孩子4歲半了能自主閱讀啦?我家這啥也不會?我家閨女也4歲半了!”,說完沖着小女孩說“閨女,你看看人家都能自主閱讀了,你怎麼什麼都不會?”,一股濃濃的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小女孩在一旁本來還正襟危坐,立馬縮成一團,既而又鑽進了桌子底下。
“出來,出來!”媽媽顯然有一股怒氣。小女孩乖乖出來,怯懦的說:“媽媽,我不想讀了,我想回家”。“那怎麼能行?剛來不識幾個字怎麼行?”……
“其實每個孩子個體差異也不一樣,我家的我也從來沒教過他識字,他隻是感興趣,就自動認了,别着急,慢慢來”,我知道我的這句話是為了緩解尴尬氣氛的焦慮。那位媽媽聽了沒說什麼,拉扯着孩子在邊讀邊指認字了……
這個情景在我腦海裡一直浮現,是不是我們成年父母在為孩子學習的路上,主動做了太多的事情呢?也許孩子有些與學習有關的願望,你需要幫助TA實現。就像識字這件事,也許小女孩這個階段還沒有這個願望,而媽媽就想搶先一步幫助孩子實現它。這有一點撥苗助長的味道,我家小家夥我也沒有告訴他要學什麼,隻是當他對某些事情感興趣時,我們盡可能給予他想要的資源罷了。
如果孩子在學習上有很多願望與父母的願望相違背時,由于TA們過小的年紀和心智,TA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主見,實現父母給予自己賦加的願望,那麼孩子就會在學習上變得越來越被動。畢竟好像學習的事不是為自己而做。
再回到老公提到的客戶例子上,父母花太多的時間與孩子寫作業。由于在這個場域中體會到過濃關系的融合,你就會越來越不耐煩,這個不耐煩背後也是一種過度融合的焦慮。也許在某一時刻你體驗不到你,更體驗不到孩子,那麼那個不耐煩看似給你們推開了一段距離。
但這個不耐煩背後的情緒感受是巨大的,甚至都不自覺侵占了孩子的注意力空間,孩子被擠出的空間裡的注意力還要關注父母的情緒感受,就如我昨日更文所說的那樣,有時候孩子還要自動占到父母的父母的位置上去。即使因為你狂風暴雨般的情緒,孩子承受不了而哭泣,也自然分散了注意力,來去處理和消化自己的情緒。
這樣久而久之,陪伴寫作業的過程中就會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你們的沖突也就會越來越大。
我聽見過我的很多朋友都和我反應過,在陪娃作業的過程中,孩子小動作特别多,後來衍化成不陪從門隙縫裡看還是如此。
且不說這樣的成因有幹萬種,皆因動力學成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種成因不可忽視,那就是焦慮。人總是在緊張焦慮時動作會不由自主的特别多,那麼背後的焦慮成因是什麼呢?需要我們做家長的進行自我覺察和探索哒!
也有很多媽媽跟我說:“為了孩子的學習,推掉了閨蜜間的飯局,甚至也不能像從前那樣消遣娛樂啦!更有甚者還辭去了工作,‘專心’陪娃作業,哪知這條路競如此艱險,所以無處安放的情緒就會心生抱怨。”
也許媽媽們可以覺得,我都為娃犧牲這麼多了,還不能抱怨孩子們一下嗎?這就暗藏了孩子們為媽媽的犧牲做個交易,TA們必須懂你們的辛苦付出,必須承認你們偉大的愛。
就像電視劇《隐秘的角落》裡朱朝陽一樣,為了母親眼中的學習,他早已不是孩子,而做到了安撫母親的情緒位置上成了母親的倒置容器,後期他經曆事情的種種淡漠心态,也與他過早坐上了這個位置上,是密切相關的聯系吧!
所以針對今天這個孩子學習的話題上,我真心奉勸家長們:跟孩子們的學習保有一定的距離吧,如果你們真心想讓孩子學得好的話!如果父母在學習上太自戀啦,孩子有可能潛意識的就會去扮演弱智、病弱或無助,來迎合父母的本能自戀。
記得前幾天著名心理學家胡慎之老師說的那一段話。父母對你說:我很擔心你。這句話的背後有個否定的前提“你不行”,所以我們不信任你。擔心絕大部分是來自自己内心的不安,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又何嘗不是呐?我擔心孩子學不好、不會學,是不是把曾經的被評判的自己帶到角色裡進行投射呢?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有清晰的自我界限,來介定你和孩子之間的學習界限。同時我想你可以仔細觀察孩子身上透露出的自己學習的時刻,你可以欣賞TA認可TA,不斷内化TA的學習模式,甚至可以用孩子身上散發出來的“我很好”來安撫自己身體内出現的此起彼伏的焦慮感。
最後,我們不可避免的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當TA們需要援助時,我們需要放平心态和姿态去與孩子平齊,更重要的是别用情緒來解決問題啦!生氣大吼好像自古以來都解決不了問題,能解決問題的還是用理智和智力。當我們有情緒升騰時,讓覺知回到身體,覺察一下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這個期間正好大腦回路有可能到達了理智腦的狀态,這時你會發現你也有了空間容納孩子,也容納了解題的思路。
每個孩子在學習上都是有潛力哒!隻要父母願意相信:我們不需要在孩子學習路上做些過多“啥”!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