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家庭的重要一課:學着把愛說出口

聽到一句話,很觸動我:父母永遠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謝,而孩子永遠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這是多麼可悲又深切的情感錯位。在父母眼中,自己給了孩子充分的愛,孩子理所應當對自己的愛心懷感激;可是在孩子眼中,卻隻有多年來的打壓與控制,唯獨不知該從何處去尋找愛的蹤迹,這麼多年愛的缺失,自己應當得到一句道歉。這種感受和認知的錯位,在中國的家庭中尤其常見。


...


中國式父母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吃虧的一批父母了,明明為孩子付出最多,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年輕時親力親為撫養孩子,老了之後還是會放棄自己的生活去幫助孩子養育下一代。明明是那麼努力又富有奉獻精神的父母,明明是這樣深重如山海的愛意,卻常常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認同,最大的虧恐怕就吃在對愛的表達上。中國式父母不僅吝于對愛的表達,還很擅長使用攻擊式的言語來僞裝自己的愛意。明明心裡是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希望孩子可以早點睡,話說出口卻變成了“你是不是想死,都幾點了還不睡!”明明是心疼孩子的辛苦,希望自己可以幫孩子分擔一二,話說出口卻變成了“就你那樣,掃地都掃不利落,能幹成點啥,還是我來吧。”明明是不想孩子操心,害怕自己成為孩子的負擔,話說出口卻變成了“你小孩子家家的懂什麼,我自己的身體自己還沒數嘛。”

明明心裡點點滴滴都是愛,可嘴裡出來的卻字字句句都是傷害。所以常會有人說“要成為父母,才能理解父母。”恐怕就是因為直到你自己也當上了父母,也開始用那些攻擊性的語言去表達你内心深處翻湧的愛意、擔憂、期盼、不安。。。的時候,你才能真正聽懂當年父母言語之下隐藏的愛的真相。你真正理解了他們,可你也成為了他們。這一代代傳遞的“愛的失語症”創造了一代代不理解父母的孩子和一代代委屈的父母。所以,從今天起,請認真學着把愛說出口。


...


把對孩子的愛說出口

我們中國人從來是不擅長表達愛的,可是愛并不是什麼洪水猛獸,我們也不需要勉強自己天天把肉麻的言語挂在嘴邊,我們至少可以不用攻擊性的語言去掩藏我們的愛。學學“非暴力溝通法”吧,用“事件+感受+需要”來清晰地表達你的期待。你希望孩子早點睡,就說:我注意到你最近經常一兩點還沒有睡覺,我擔心長期這樣下去你的身體會吃不消,我希望你可以有更合理的作息安排。你希望替孩子分擔,就說:你最近工作上壓力挺大的,我們老兩口看着也心疼,正好我們倆也沒啥要緊的事情,你看看有啥家裡的事,我們可以幫你做的,也好給你們省點力氣。你不想孩子操心,就說:我知道你們都關心我,不過你的工作已經這麼忙了,就别太操心了。你分心了,我反而不安心,我的身體我會自己照顧好的,後續我也會去複查的。并不是用了肉麻的辭藻才叫“表達愛”,你認真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和孩子分享你的擔憂、期待、不安、焦慮。。。,就是一種愛的表達。順暢且充分的溝通才能喚起情感的鍊接,而深度的情感聯結就是愛。


...



把對父母的愛說出口

現在的年輕人也許已經可以順暢地表達對于伴侶或者對孩子的愛意了,卻仍很少有人能自然地表達對父母的愛。明明不喜歡父母用攻擊性的語言來表達愛,可在自己表達時,又下意識地用上了和父母一樣的表達方式。

在我們的父母成長的那個年代,“愛”可以說是一種禁忌,沒有人曾對他們表達過愛,更沒有人曾教過他們如何表達愛,他們對于“愛”的表達是困惑的、不安的,甚至是恐懼的。他們需要一個“表達愛”的啟蒙老師。我們常會覺得自己的父母在和我們的孩子相處時,仿佛變了一個人似的,那滿腔的愛意那麼自然順暢地流淌出來,我們從未想象過會在我們父母那裡聽到的“肉麻兮兮”的言語也一股腦地往外抛。這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天然地會表達愛。他們對愛的表達是那樣純粹、自然、直接,愛的傳遞會自然得到愛的回應。

我們也可以成為我們父母“表達愛”的啟蒙老師。先理解和接納父母言語背後的愛意,再試着用上面說的“非暴力溝通法”去翻譯父母的需要,也同樣使用這樣的語言去表達我們的需要。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用愛的語言,去期待愛的回應。


...


如果這樣的言語表達對你來說仍十分困難,那也不妨試試其它的方式,比如面對面溝通有困難,可以試試打電話;打電話有困難,可以試試發微信;發微信有困難,還可以試試寫信。隻有開始嘗試,才能迎來改變。把對父母的愛說出口,不僅是和父母的和解,更是和當年那個期望得到來自父母的愛的自己的和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