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狗夫200天》有感

讀《狗夫200天》有感

...


這是一篇溫暖而治愈的小說。

作為文中主角之一的68歲老太張倩影很是抓人眼球,原因是她完全不像人們印象中老太太該有的樣子。

她愛聽張學友的車,學駕照去旅遊,在路上與人飙車,能說英語,穿鮮豔的亮片裙跳舞,不逢迎自己不喜歡的人,即便是親人……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張老太就是那一類人——終生學習、終生成長,所以與衆不同、生機盎然,她其實隻是住在老妪身體裡的少女,永遠都是。


有人說,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能讓形形色色的人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一個人都是殘缺的,都有不願被他人窺探的晦暗,文中的張老太和陳志勇如此,我們每一個人也如此。


張老太的晦暗處是她的老年癡呆症,陳志勇的晦暗處表面上是尿床症,實則是父母車禍身亡的慘痛過往,以及與姐姐的龃龉。

而文中其他人,也無例外,比如被家暴、有自殘傾向的陳志勇姐姐,比如追求陳志勇不得而诋毀他的小吳,比如同性戀的衛斯理。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人生路上,每一個人都披星戴月,每一個人都披荊斬棘,每一個人都筚路藍縷。

站在自己的角度,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才是受傷的哪一個,因而憤懑、委屈。

但換個角度看,任何一種讓人不舒服的關系裡,雙方都是施暴者,雙方也都是受虐人。


正如陳志勇與姐姐,兩人年少就父母雙亡,原本相依為命,卻冷戰漠然十五年,是以,陳志勇噩夢不斷、間或尿床,陳志勇的姐姐選擇自殘。

很多傷痛,唯有放下,唯有原諒,才能治愈。

而比起被原諒的一方,學會原諒的一方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作者在采訪中說,此文的創作靈感來自一幅廣告牌和妹妹兒時的作文。因為“為什麼”和“後來呢”這樣的好奇心,促成了這篇小說的誕生。或者這也是很多文學作品誕生的源泉。

好奇心、學習力、童真、想象力……這些孩童時代每個人都有的标配,成年後很多人都失去了,但卻是作家們的終身修養。

正如畢加索花了四年時間學會畫得像大人,卻用了餘生,學會畫得像個孩子。

這大抵就是所謂大道相通,同出而異名吧。


半糖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