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的閱讀之路

喜歡閱讀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從2分錢一本租畫書看到後來身邊有什麼讀什麼,再到自己有購書的能力之後,偶爾光顧書店成為了日常消費的一部分,閱讀的習慣維持到今天。

網絡的興起閱讀更便捷一點,而且選擇的餘地比較大性價比還高,一步步走到現在感悟頗多。


最開始的網絡閱讀大約是在零幾年空間日志興起的那個年代,訪問好友的空間閱讀日志成為了習慣。

至今還記得一位工農兵大學生出身的老師,他是一位維語老師,在他的文章中了解到很多維語維族的相關知識,《喀秋莎》是我聽到到第一首那種語言的歌曲。

另一位好友是一位老轉軍人,善于寫古典詩詞,雖然我不太懂詩詞,但讀他的原創作品别有一番韻味,大多是他的軍旅生活的記錄,仿佛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就在眼前浮現。

最能共鳴的是南疆一位同齡的女老師,文章多半都是教育領域的心得體會,有實戰教學經驗,也不乏心理溝通的案例。

那幾年紙張閱讀和日志浏覽覆蓋着我的閱讀軌迹,忙碌而充實。


大約到了2019年的時候,偶然的機會下載了某條極速版,開始在平台上看資訊,好像還有金币獎勵,幾個月以後感覺沒有意思,那些快餐文化的營養實在有限,滿足不了我的閱讀胃口。

于是嘗試着用kindle下載書籍,雖然有些版本不匹配或者字體無法調整,但緩解了我的閱讀範圍。

且不說買紙張書昂貴,最主要的是我居住的小城隻有一家像樣的書店,還是以教材為主,能購買的書籍實在有限。

kindle下載書籍便捷許多,那一段《楊绛傳》《成吉思汗》等一些書籍就是用那種方法閱讀的。


知道微信閱讀還是在寫作訓練營裡老師推薦的,有了這個平台對于愛閱讀的我無疑如魚得水。

不太喜歡追劇,浪費時間而且劇沒有原著更真實。

在微信閱讀上搜到了《都挺好》《父母愛情》《歡樂頌》《大江東去》等作品。平台每天還會推薦作品選擇喜歡的書籍加入書架慢慢閱讀感覺好得不得了,而且性價比高,每月隻要十幾元的會員費就可以盡情選擇喜歡的書籍。

記得有一次在書店看到了《雲邊有個小賣部》是我喜歡的類型,價格好像38元的樣子,雖然不算太貴但也是我家一天的菜錢。

猶豫中我在微信讀書中竟然收到了這本書的文字版果斷放棄了購買,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說真的省了不少買書的錢。


後來偶然中必然的機會自己在平台上開始碼字,才知道了更多的閱讀平台,番茄平台是首選,最主要的是文友@莫美橙的小說和@快樂人生老陳的作品在平台簽約,看文友的作品借鑒寫作方式。

公衆号我接觸的比較晚,但是有幾個号主的文章确實很棒,關注他們閱讀他們的文章受益匪淺。目前《最人物》成為了我的首選。


一個人的閱讀内容随着閱讀能力的提升而改變,目前小說類的作品讀得比較少,而是轉向了人文社科類,雖然閱讀起來晦澀難懂可是收獲高于那些快餐文化,而且閱讀這部分作品的時候我一般先閱讀這方面的解讀類書籍,然後再讀原著,也是一知半解了解個皮毛而已。

凡事都有利弊,紙張書方便前後翻頁,電子書就沒有那麼方便。

依然逛書店,遇到合适的書籍能讀紙張書最好,電子書配合也行,總之,我這個人讀書不挑剔就像我飲食不挑剔一樣。

食物讓我軀體滿足需要,而閱讀豐盈了我的精神世界,有書讀不拘于形式有就好,太挑剔容易營養不良何必呢?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