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的年輕人去上香,當下該如何安頓浮動的内心
似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廟會,我們這裡也不例外,“三月三,上獨山”,這是我們的一句老話。
在三月三,有人從淩晨就開始爬山,要趕在朝陽露臉之前的第一刻,上香許下自己的心願。據說,這個時間的許願,是最靈驗的。
今年的廟會,依然是人山人海。很多人,都趕在太陽升起之前,到了山頂的祖師廟。而且,有這樣一個現象,越發惹人注目,那就是,現在的廟會,出現了越來得越多的年輕人。
在我們的印象中,燒香許願,總是老年人的“迷信”事情。如今,進入了21世紀,到了互聯網智能時代,怎麼反而這種“迷信事”,卻吸引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可以說日新月異,任何産品更新叠代迅速,情境瞬息萬變。這種境況,也加劇了人們的内心不确定性。我想,也正是這種不确定性,使越來越多年輕人,内心感到迷失,迷茫不知所措;所以,他們為了找到一個适當的慰藉,就有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向寺廟,來燒香拜佛。
佛學博大精深,佛家說要開悟,講究緣起性空,講究佛法普度衆生,講究放下随緣,講究輪回業報。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對佛家的基本了解。實際上,釋迦牟尼在創建佛教後,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已經傳入了我國。
而,最初佛教的放下與出世,跟我們的儒家的出世,是不相合的。但,在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蕩,人心惶惑不安;佛家的宗旨,它對人生痛苦苦難的解說,讓衆人心中尋得寄托,能安頓人心。
其實,佛家和儒家,是可以相互彌補的,儒家的出世與進取,佛家的放下與業報,能夠相互補充。當然,最初為了解決兩種意識形态的沖突,佛家傳入中國後,漸漸本土化了。這正是我國的特色佛教:禅宗。
禅宗,融合了我國的意識形态特色。禅宗,融合了我國文化的精華,結合了部分儒家底蘊,又吸納部分道家思想,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無相、無住”及“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又比如,儒家學說中的人性本善、觀心内省和“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理念。
當然,很多人,也許沒想要去了解佛學的精深内涵,隻是渴望它帶給人們那種心靈的洗禮和安甯。
有人說,人這一生總要去算次命,也要去拜回廟。我也不例外。記得那是多年前的三月三了,那時我應該剛畢業不久。
在一個淩晨兩三點,正睡意沉沉的我,被父母拉起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我,從父母的嚴肅和緊張中,感覺到一種要有一件大事發生。
當時,還沒有買車,父母叫了個出租車。在一片天色昏暗中,車載着我們徐徐出了城區,來到一個山巒腳下。這時,我才明白,父母是帶着我,要一起爬獨山上香。
也許是父母聽說了在這天許願很靈驗,也許是為了解決我事業和婚姻的不順,也許是父母從來都渴望我能生活的更好。我想,也許該是這些因素的集合,才讓他們在淩晨到獨山上香。
上香後,父母仿佛解決了一件人生大事,瞬間了松了一口,舒展下揪着的愁心。不管拜佛靈不靈,至少這就是它的好處,給人以希望。在失望,或找不到出路時,如來佛給了人一絲光明,一點指引,點燃了心中那一縷希望之光。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說是一個青年人,因為家中親人,信了佛,從此把家中擺的都是佛教用品,甚至還擺個神位,天天自己在家裡燒香。
這個青年人,怎麼勸解,都絲毫不起作用。為了更好了解親人的心路曆程,青年人決定自己深研佛學知識,還參加一些靈修課題。可學了這些知識後,青年人覺着佛學很淵博,比自己想象的更高深。
就在這時,青年人覺着很迷茫,如此博大的佛學,自己該不該繼續投入身心學習?似乎到這裡,已經違背了他自己的初衷,當初,他隻是為了打算學習佛學知識後,來勸解親人的。
但,之後智者的回答,讓我記憶猶新,深深銘記:
“在一個對精神生活,缺乏系統性、穩固性探索的社會環境下,如果你進入精神領域太深,将是很危險、很冒險的一件事情。這時要對自己有個評估,是否有正确的理論和方法。”
是的,我們當下的環境,傳統是沒有太注重精神生活的。你可以看看周圍,是不是更多的人,都在關心賺多少錢,有沒有多買套房子,多購入一輛車。這些物質生活的提高,才是我們的現實。
智者的回答,也是對我們每個人的一種警示。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環境下,再加上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造就的不确定性,緻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安頓自己的内心。
于是,很多年輕人,都在廟會這天,湧向了寺廟上香。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那麼你呢,是在用什麼方式,來安放你那顆躁動不安的心靈呢?
- 上一篇 功能解剖學5-11.似旋轉接頭的髓核
- 下一篇 清明的雨(風凝)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