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去天堂了,這裡太累了!”有多少孩子被父母逼上絕路?
01
為尋求解脫從21樓跳下,剛剛工作一年的梁素素就這麼縱身一躍,結束了年輕的生命,讓父母痛心,讓更多的人扼腕歎息。
是什麼讓女孩在本該綻放的年紀,如此決然地選擇放棄?
讓我們回到素素生命的起點,1984年梁素素出生在一個富庶優渥的家庭。母親劉毓年紀輕輕就晉升為教授,并擔任某大學系主任;父親梁軍是公務員,位高權重。
按理說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是何其幸運,可是對于素素卻是災難的開始。出生後不久素素就顯示出資質平庸,甚至低于一般孩子,這讓一向好強的母親劉毓不能接受,她不相信以她和丈夫的智商,會生出一個愚笨的孩子。
為了彌補差距,母親拼命讓素素吃各種補品,導緻她小學四年級就來了初潮。
對于素素的學習,劉毓更是絲毫不敢放松,把所有能利用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當當。自小學到初中,各科都請了當地數一數二的老師輔導,終于把素素的成績,訓練成穩居班裡前五名。
一路的扶持讓素素走進高中,可是一離開幫助,素素的資質立馬顯現出來,高中進校後的第一次月考,竟然全科不及格。這樣的成績,讓老師懷疑中考時素素提前知道了考題。
劉毓知道了老師的懷疑,憤然大怒,聲稱要告老師诽謗,最後提出讓女兒進尖子班才肯罷休。素素在普通班已相當吃力,進了尖子班,更是如聽天書,不幾天就跟媽媽提出退學的請求,她實在吃不消。
劉毓斷然拒絕,于是又開啟了重複補習模式,直至素素考到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
進入大學的素素和高中一樣努力,稍有松弛,就會挂科。終于熬到畢業,在和同學的散夥飯時,素素喝得大醉,哭訴着十六年的累與疲憊,哭着說自己好多次都不想活了……
本以為畢業後可以輕松點,沒想到母親又托關系把她送到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沒想到這成了壓倒她的最後一棵稻草。
在單位素素根本不能勝任工作,向母親提出辭職的想法,又遭到嚴詞拒絕,走投無路的素素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并給母親留言:太累了,就想休息,或許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類,不聰明,但活得很快樂。
同樣作為母親,我能深切感受到劉毓十幾年的艱辛付出,以及那份望女成鳳的深切。如今失去愛女,真是剜心之痛啊!
當我緻敬她的無私付出時,不得不惋惜她的一廂情願,要女兒成績優秀、考名校、進好單位,獨獨沒有關注過孩子内心的需求。
女兒高中學習那麼吃力,請求學護士專業,将來進養老院工作,她一口拒絕;工作後不能勝任,請求去鄉村小學當老師,母親則以“隻要你不辭職,礙于你爸的情面,這個公司永遠不可能把你掃地出門”堵住孩子的退路。
從沒有問過女兒一句:“孩子,你累不累?”
“孩子,你是否開心?”
“孩子,你喜歡什麼?”
從出生到離去,素素都在被動地接受安排,其中的疲憊和心酸,連最親愛的媽媽都不能理解,可憐的孩子,也許離開是她認為最好的出路。
02
無獨有偶,今年2月26日,蘭州4高三複讀生魏天桦因不堪承受母親的期望,選擇了跳河自盡。
魏天桦是家中獨子,父母離異後,他跟随母親一起生活。離婚後的母親,憋着一口氣,她要證明,離開那個男人,她一樣可以過得很好。于是她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為她争氣。
因為兒子接受了爸爸給的1400元錢,母親和魏天桦發生了争執,她偏執地認為兒子是在踐踏她的尊嚴。這讓孩子産生“都是我的錯,我不該活在這世上……”的想法,随後又給母親發了下面的一段話。
咱們且看這對母子的對話。
兒子明裡說“想好好學習”,實際上在表達“考大學我真的做不到,太累了!”
母親完全不懂孩子,自始至終都在傳遞“你是媽媽的支柱!”
“媽媽因你考到外高而榮幸。”
“希望你這次也争取轟動一下周邊的幾個同學。”
從母親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媽媽要孩子争氣的心非常堅定,孩子顯然成了她打翻身仗的籌碼。
當母親把自己的期望捆綁在孩子身上,孩子已然卷入一場紛争,不堪重負的他,隻能以死逃離。
03
班裡有個男孩,聰慧活潑,特别讨人喜歡。最近學校有個活動,要辦一期“抗疫”為主題的手抄報,當我指名他時,他連連擺手,說什麼也不肯接受,讓我很是不解。
下課後,我把他叫到辦公室,才知道了原因。原來自一年級入學,媽媽強迫他學習很多東西。每晚除了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讓他再做好幾份試卷,每晚都熬到十二點,他困得頭暈腦脹。
這還好,一到周末,媽媽更是瘋狂,什麼書法班、口才班、遊泳班、英語班全都要上,别說休息,就連吃飯常常是在車上湊合,這讓他苦不堪言。
最後他哀怨地說:“你不知道我有多累,累了還不敢說,否則媽媽會生氣,生氣了就得打我!我現在啥也不想幹,就想歇歇……”
朱永新曾說:“在所有的問題孩子身上,都可以找到他們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才是我們整個教育鍊的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
作為父母,該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呢?
1、尊重孩子,避免期望過高
孩子雖然是我們所生所養,可他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孩子最恰當的愛就是認識到他是不同于我們的存在,并且尊重他的所思所想。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的女兒高中時數學老考不及格,時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李玫瑾找到老師說:“據我所知,丘吉爾數學也不及格,但這并不影響他做出自己的貢獻。我的孩子數學不及格,我會選擇她的長項去發展,孩子做不到的我不強求。”
最後她的女兒是她們班唯一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孩子,因為她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師範。
2、理解孩子,與孩子共情
李松蔚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父母把他們從自己的世界中拉出來,而是希望父母走進他們的世界。”
如果魏天桦的母親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她能說一句:“孩子,媽媽給你的壓力太大了,我知道你很累。媽媽以後不再要求你考好大學,隻要你快樂就好。”或許結果就是另外一個。
3、成長比分數更重要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過:“從孩子一輩子的角度來說,你的孩子分數是好是壞,進北大還是進普通大學,沒有任何的本質區别。真正能把孩子一輩子距離拉大的,是與他為人處事有關系的人品問題。”
固然一張名校通知書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機遇和平台,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來。可是人的天賦不同,學習能力必然有高低,所以成績強求不來。但是好人品是永遠的通行證,時刻記得要為孩子的善良負責鼓掌。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愛孩子是天性,懂得如何愛孩子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課題。記住過猶不及的愛不是愛,是傷害,别讓我們的愛把孩子逼上絕路。
- 上一篇 如何科學合理的打小孩
- 下一篇 荀子的民本思想,已經證實美國離大動亂不遠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