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手禮

個人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本文參與書香瀾夢第75期“禮”專題活動。

...


每次出行,無論在機場還是火車站,都有專門出售當地特産的專賣店。其中有一類商品叫伴手禮,一般銷量都不錯。伴手禮,顧名思義就是登門拜訪不能空着雙手,拎一點禮物,圖個情意綿延。

小時候過年,每次去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都必帶一大包禮物。那時候,由于物質比較匮乏,所以帶的大都是一兩包糖,餅幹,再加上自己做的糍粑、臘肉之類的。有意思的是,當拜完年返回時,爺爺奶奶他們也不會讓我們空着手回家,會準備一份回禮。可是如果不仔細看,就會發現怎麼也是幾包糖幾袋餅幹,也是糍粑,香腸之類的。難道是原封不動又退回來了?

我小時候傻傻地問過這個問題。當時把媽媽給氣得苦笑不得:“别瞎說!你好好看看,我們家包糖用的繩子是紅色,打蝴蝶活結,這是藍線,結也不同啊。糍粑也是,我們蓋的紅印圖樣是喜上眉頭,這個是竹報平安。”我才明白其中的區别大着呢。習俗是回禮不能把來禮或部分來禮再回贈的。當然允許把親戚甲的某包糖果或特産,作為回禮給親戚乙,畢竟當時舍不得自己收下留用。

我當時特别不能理解的是,每次必帶一大堆圓圓的糍粑。我們那裡的糍粑沒有餡,大小也差不多,所以各家的糍粑味道都一樣,唯一的區别就是用紅曲印的圖案。我們拎去八個或者十二個,回來時再帶着八個或十二個爺爺奶奶家的。那時也沒有車,路途遙遠,十個糍粑的重量估計得有七八斤,對當時的我來說覺得太沉了。這帶來帶去的有啥意義,豈不是吃飽了撐的?

還有見面打招呼這個小事,也曾困擾了我很久。親友鄰居一見面,都會問一聲,吃了嗎,你這是去哪呀,早啊,今天天氣不錯哦。相互微笑着,站定打量一番,再閑扯幾句。那時覺得這些話沒營養沒意義,都是一堆廢話,純粹浪費時間。有一次我帶着弟弟去走親戚,半路上遇到遠房的姑爺爺,當時一緊張就懵了,不知道叫他什麼了,低低地壓着頭想蒙混過關。偏偏他那天很有閑情,大聲叫住我,問我認識他嗎?我老實地點了點頭。他就戲谑起來:“那你得叫我!你不叫我,今天我就不讓你過去。”我傻傻地站着,不開口,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真是很有耐心地等着我。但他沒想到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知道。就這樣僵持了三四分鐘,我卻感覺漫長得如同幾個世紀。可能是我滿眼的淚水,沖開了他設置的關卡。長大後,有時我做夢還會出現這個場景,我張嘴要打招呼,卻不知如何稱呼對方,一着急就醒了。

長大了才慢慢明白,我們是禮儀之邦,禮本來就是形成社會後約定俗成的為人處事之道。有了禮,大家相安無事和諧相處。沒了它,就會無事生非,丢了廉恥和底線。無論是上門伴手禮還是碰面打招呼,都歸于這套傳承下來的行為規則。有時看似有點繁瑣,有時好像效率不高。然而正是這一個個小部分,構成了我們的傳統習慣和文化底色。

——————————————————

@斜風細雨吹,書香瀾夢第二組,一向胡思亂想求真,文字是不羁夢想,願共享格子世界的萬象***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