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院記遊

原創作品,文責自負。

      九月中旬初到福州爬鼓山、遊湧泉寺,卻把般若苑給漏掉了。後來總想找時間把它補上,一直拖到今天成行,順便乘公交上鼓山眺望台,覽賞秋景。

      中午十一點剛過,上了眺望台。雖說是晴天,秋陽普照,但城區上空籠罩着一層霧霾,透光率不高,景物顯的灰蒙蒙,缺少明淨感。直到十一點半以後,霧霾減弱了許多,城區江水登時清晰起來了。

      下了眺望台,依照手機導航,步行到般若苑,約二公裡多。從山上下到十八景公交站,穿過鼓山線馬路,再下到相懷梅園(俗稱梅裡)。園内景緻疏朗,和茶園相鄰。石階小徑在山間逶迤相連,直至木棧道。在梅園景區,有指示牌寫前面有吸江蘭若景點。當時也沒上心,以為隻是一般小廟,因為蘭若是佛家寺院的别稱。

      這裡應該是鼓山的南面向陽坡,山路上遊人寥寥無幾,鳥鳴山谷,溪流深澗,花發崖壁,人走幽徑,倒是頗有王摩诘的禅意。途中經過一家餐館,名字起的蠻大氣,叫“遊龍閣”,古色古香,隐于樹林之中。因在山頂上簡單吃了糕點,故遇閣不入,徑直前行數十米,見左側高台下豎着幾塊石刻,右側植有梅樹。上前細看,是說“吸江蘭若”藏了四塊清代石刻詩文。有詩石刻兩塊,記文石刻兩塊。看其詩文,始知這吸江蘭若真不簡單。

      吸江蘭若,俗稱舍利院,始建于清順治十二年,同治五年淨空重建。清代《鼓山志》記載:“吸江蘭若,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僧成源同裡人建。”

      這舍利院大門外豎有七佛幢蓮花石刻,山門對聯為“寺小藏舍利,古梅憶來人”,橫批為“入三摩地”。三摩地,佛教術語,意指專注于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态。有所謂“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處”故事。

      現在外院辟為茶室,風雨連廊隔成小間,有竹簾布幔可遮,泡一壺香茗,看山聽濤,賞梅觀雲,自然也是風流雅事了。

      内院為寺廟,山門上門匾“吸江蘭若”是鼓山湧泉寺第一百一十八代方丈淨空禅師所題。此院早年供有佛門寶物--舍利,所以又稱"舍利院",後來也曾是尼姑庵堂。蘭若,即梵語“阿蘭若”的省稱,意為寂淨無苦惱煩亂之處,後代指佛教寺院。另外,蘭草與杜若都是香草,古代合稱蘭若。

      門前古樹匝蔭,兩口遺存的大石缸映鑒日月星雲,不知經曆了多少歲月。立于寺前,可眺望閩江從五虎山下流過。此寺題“吸江蘭若”,巧妙地表達了避世幽居梅林蘭馥地,吸取閩江之精氣,化作甘露普度衆生之意。

      為此想到了岩下的石刻,林之蕃題寫的《吸江蘭若記》,被後人譽為“梅裡最美遊記”。

      文中描寫吸江蘭若“時值玄冬,梅花盛開。香聚岩谷,瓊枝鐵幹,橫斜倚立于蒼崖翠壁間。檻外長江濤瀾洶湧,風雲開阖,舟楫往來,魚龍出沒,盡收佛幾禅床上。四望崗巒之起伏,峰岫之聯亘,若奔若蹲,若去若來,皆收左右……”

      在文章末,又引“一口吸盡西江水”偈語,“以名公蘭若,以求無生之法”。

      林之蕃還有《吸江蘭若》一詩頗有意思,

      一入空山萬慮灰,閑花了亂竹門開。

      春風帆影長天去,月夜鐘聲隔院來。

      四面憑虛雲外檻,百年高卧石邊梅。

      漫遊深得寵公趣,吸盡江流不肯回。

      林之蕃生于明末,字孔碩,号涵齋,閩縣(今福州)人。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年)進士,授嘉興知縣。以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為官清廉,後被劾歸隐,精研佛理。怪不得詩中有雲外高義,禅家三昧。

      隻是咱家塵心未淨,四十多天遊走于閩中青山綠水中,古厝民居裡,寺廟堂觀間,閑眼閑心看閑景,最多得了個閑字,于今亦有些倦鳥知歸巢,有秋風莼鲈之思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