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關于《離婚》的故事了

昨天寫了一個關于小說《離婚》的引子:《離婚》序曲。

婚姻裡的每個人,都像是水裡遊的魚,也像是穿了鞋子的腳,冷暖與舒不舒服,隻有自己心裡最清楚。

前段時間看到深圳市民政局發布的一則新聞:

市民辦理結婚或離婚登記,可在廣東省婚姻登記預約系統上預約,預約期限為30天内。

現實是深圳市民政局的離婚預約一票難求,許多人的離婚預約申請,已經排在了三個月之後。

更有甚者,還有連續幾天三更半夜爬起來,上網搶離婚預約名額的,好像婚姻多維持一分鐘都是折磨。

《南方都市報》曾有統計數據顯示,深圳市曆年離婚總量一般不會超過同期結婚總量的三分之一。

而到了今年的4月,深圳市離婚總量已經達到了結婚總量的84%。

不排除受疫情影響,很多想離婚的人沒能及時辦理離婚手續,所以現在出現了紮堆兒離婚現象。

可是,為什麼結婚的人沒有出現紮堆兒呢?

雖然結婚和離婚人數發生變化是正常現象,但是二者的比例,應該基本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水平才算正常邏輯,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出現如此大的波動。

尤其是現在出現了大量的銀發離婚一族,這種現象着實應該引起我們深思。

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隐性的實際離婚者,幾十年的婚姻内耗,看似正常的一對夫妻關系早已名存實亡:分房,分床,0溝通,0交流。

就像反腐大戲《人民的名義》裡的高玉良和吳老師,相敬如賓的恩愛人設早已崩塌,礙于情面與利益,隻好繼續在外人面前演繹早已不存在的幸福與和美。

存在這種婚姻現狀的,過去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居多,現在蔓延到了演藝圈與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東。

還有一些夫妻,常年陷在對方家庭冷暴力的折磨中。

電影《無問西東》裡最後跳井的劉淑芬,就是典型的家庭冷暴力受害者。

不過,劉淑芬既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許伯常不愛她,她也不許許伯常愛别人,将兩人死死套牢在婚姻裡,最後毀滅的還是自己。

把劉淑芬推向井口的,除了丈夫許伯常,還有她自己的自卑和固執,更有傳統觀念裡的錯誤認知。

婚姻裡無底線的犧牲與卑微妥協,并不能換來愛和尊重。

婚姻裡,美貌不長久,财富也不一定長久,最重要的是人格獨立和自尊自愛自強。

靠犧牲與妥協,換來婚姻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皆大歡喜局面,真的需要運氣。現代版秦香蓮仍後繼有人,故事也在與時俱進的翻着花樣更新。

婚姻中,除了全武行式的家庭暴力對人身心都有極大傷害外,家庭冷暴力對人内心的摧殘也不容小觑。

冷暴力,有點像溫水煮青蛙效應,能夠慢慢吞噬人的自尊,最後或崩潰如《無問西東》中的劉淑芬,或覺醒如徐志摩的發妻張幼儀。

有些人的婚姻,外表看着非常美滿幸福,其實早已千瘡百孔,風雨飄搖。

不是所有的結發夫妻都能互敬互愛,有的就會相恨相殺;也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相濡以沫同甘苦共患難,有的就算卑微到塵埃裡也難換出一份真情。

中國有句老話:甯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客觀說眀了大多數國人對婚姻的态度:隻要能湊活着過,絕不離婚。

我倒是覺得,對于已經離婚和正打算離婚的中老年人,首先要抛開傳統婚姻觀念中的一些想法:

這麼大歲數了,對付着過吧,瞎折騰啥。兒女大了要成家立業,别給他們的戀愛婚姻帶來負面影響,畢竟單親家庭孩子的擇偶标準會打折扣。這個歲數鬧離婚,不懂事兒,不省心,給兒女添亂。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自己不理解的行為進行勸慰和評判,是最簡單的事情。

一個沒經曆過别人經曆的人,是很難理解當事人内心苦衷的。

聽過那麼多的故事,見證過那麼多人的經曆,所以想寫寫有關《離婚》的故事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