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系列|今日“立春”節氣》

...

今日是立春節氣,是一年中二十節氣之首。家裡有這樣的習慣, 每年立春的時候要出去踏青,就是簡單的出門溜一圈也算是可以的。

01關于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别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

  小暑、大署、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節氣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

  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表順序 24個節氣是怎麼排序的?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3.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将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8.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9.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14.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将結束,天氣将變得涼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并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各有各的特點, 以後每個節氣會留下一篇文章作為記錄。

02一年四季春為首

2月4日,迎來立春節氣!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天的第一個節氣,歲之輪回,由此而始。

立春,是四季之首,明清官方曆書中被歸入正月節氣;到達時間點在公曆每年2月3-5日(農曆正月初一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标志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複蘇的迹象。時至立春,在我國的北回歸線(黃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帶,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春”對于很多地區來講隻是入春天的前奏,萬物尚未複蘇,還處于萬物閉藏的冬天。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春節(到民國後被易名)。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将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着一般浮在水面。

03立春是的民間風俗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顔料,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稱“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通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時,及時播種谷物,祈願一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鞭春之俗與祈求豐收相關,是一項較為古老之節俗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吃春】

1春餅:餡(蘿蔔,豆芽,豆子,為主)

2春盤: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裡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蔔、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3春卷(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4咬春,立春日時令飲食是作春餅、贈春盤、食春菜等飲食之俗,以迎春、慶春。春餅是立春日典型的時令食品,從魏晉南朝時代起,人們迎春食春餅。《荊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親朋會宴,啗秦餅、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餅是一種薄面餅,取生菜、果品、餅、糖等置于盤中,取迎新之意,時稱“春盤”,也可贈送親友品嘗。

【踏春】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立春祭】

在主要的古老傳統節日,拜神祭祖慶典是做節的一大主題,任何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均具有濃厚的節日祭祀的色彩,并具有一套或簡單、或繁複的祭祀禮儀。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衆神。

04立春養生

在養生上主要是護肝。在作息時間上,人們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睡早起。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憂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愉悅。

對于健康人群而言,飲食要清淡,不要過度食用幹燥、辛辣的食物。

05有關立春的古詩

《立春》•左河水

東風化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

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詠柳》(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題望苑驿》

溫庭筠  唐朝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景陽寒井人難到,長樂晨鐘鳥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樹名從此号相思。

分明十二樓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涼州詞》

王之渙  唐朝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天淨沙•春》

白樸 元朝

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栊,楊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