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剪斷了我的翅膀?
是誰剪斷了我的翅膀?
收到兒子學校朋友的短信,大緻内容如下:你兒子的數學老師說娃在數學學習方面挺好的,就是有時候有點畏手畏腳,建議讓娃放開點。有時候不敢大膽地去嘗試,感覺害怕出錯。
我看了後,心裡深深地感動朋友的細心。孩子的問題,我其實早就發現了,隻是我沒有正确面對。因為孩子的縮手縮腳的原因與我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後,我為了讓他們兄弟倆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各方面做出了嚴格的要求。從整理書包到課本筆記,從作業格式到規範書寫,從作業質量到考試分數,從生活習慣到閱讀習慣,無疑,我盡到了一個做父親的責任,作為教師的我,自認為自己的教育應該沒有問題。
從孩子在小學三年的成長來看,孩子的的确确在學習上養成了許多優良的習慣, 成績也在班上名列前茅。人常說,強迫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我也自認為“嚴師出高徒,嚴父才成子”。
本着這樣一個理念來教育孩子,看是也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實踐證明,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或許會束縛孩子的“天性”,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學習中産生焦慮和壓力,縮手縮腳,害怕出錯。
作為教師,自然明白孩子的興趣和自覺學習的習慣才是我們需要培養的重點。可是,我們往往過多地注重了孩子的成績或者說是學習任務的完成,忽視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呈現的興趣和主動性。
許多時候,孩子是在大人的陪伴下完成學習任務的。我不否認這樣的陪伴,是一種愛,有助于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孩子畢竟是孩子, 他還處在自控能力、自律能力的成長階段,如果家長不去陪孩子,不去關注孩子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坐姿、書寫、粗心大意等,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不良的習慣。
然而,陪伴的目的是什麼?是幫助孩子,答疑解惑,批閱糾錯,監督孩子能夠認真專心緻志地學習,堅持陪伴就是為了讓孩子養成持久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本身是一種能力,而認真細心是學習中必備的品質。但是,陪伴最終是為了不陪伴,就像學校裡的學生管理,管是為了不管,其最終的目标是培養學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其實,家庭教育中, 孩子的陪伴也最終是為了讓孩子形成自覺學習的習慣,而不是一味地靠家長監督,靠家長陪伴,否則這種陪伴反而會害了孩子。
過度陪伴,過度管理,隻會讓孩子喪失自主管理的能力,自主學習的習慣。作為家長,你可以陪孩子一時,你可以陪孩子一世嗎?
我慶幸有條件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從中也收獲多多。他們能坐得住,有恒心有毅力,做事能夠堅持。然而,為了糾正他們倆的粗心大意的毛病,我煞費苦心,想了許多辦法。可能是我的要求太過苛刻,不斷地斥責孩子在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以至于孩子很反感讓我陪他們寫作業。我明知道孩子犯錯是必然的,盡管那是粗心大意造成的,然而我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産生了畏懼心理,讓他們過于焦慮作業中會出現錯誤,以至于有時遇到難題縮手縮腳,不能放開思維,大膽去嘗試,長此以往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會受到抑制和缺乏主動性訓練。
我隐隐覺得這種不斷用減少錯誤來判斷孩子學習中細心程度的不正确性,但是常常自以為是地認為這樣可以養成良好穩定的習慣,這樣可以考試中獲得好的成績。
記得有一次,孩子為了确保計算的準确無誤, 做一個題,檢查好幾遍,結果導緻數學競賽時,沒答完卷子。有時,遇到簡單的計算,他都小心翼翼,要列豎式計算,本來有簡便的方法,卻因為怕出錯,用了笨辦法,這樣可能會影響孩子對于數學思維和方法的掌握。朋友的話叫醒了我,讓我意識到不要過分注意孩子作業中的錯誤,而是多多分析孩子出錯的原因,粗心大意有時不一定是粗心問題, 而是知識的理解問題,引導孩子如何在做題中細心認真,學會學習的方法,或許比簡單的指責和懲罰更為有效和理智。
樊登說,當你覺得陪伴孩子的學習是一種快樂時,你才是真正地陪伴他們;當你覺得陪伴孩子學習是一種痛苦時,你或許應該思考是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法出了問題。任何人都要犯錯誤,人從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斷地犯錯誤,隻有在不斷地錯誤中,不斷的碰釘子過程中, 才能逐漸懂得做事情。科學家錢學森不是說過那麼一句話嗎?正确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 沒有大量錯誤作台階,就不可能登上最後正确結果的高座。
既然,許多前輩給了我們這樣深刻的教育警言,我為何還要執迷不悟,做一個不懂得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父親呢?改變孩子,還是先改變自己吧?否則, 即便,你是教師, 也不一定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那才是作為教師,人生最大的悲哀!
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謹記那句虐心的家庭教育名言:你們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告訴我要學會飛翔!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