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之一:水井繩

...



老物件之一:水井繩

        記憶裡有好多曾經跟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老物件,都已經退出曆史舞台。現在要想再看到它們,需要到有識之士建的博物館裡去尋覓。

        說一說水井繩的故事。不知道博物館裡收存沒有。

        地處高原,人畜飲水是個頭等大事。有人形容水的寶貴時會舉例子說:如果遇到讨飯的,甯可給别人兩個饅頭,不給他一碗水。因為吃水很困難,一村一井,井深二十四丈。打水時,需要兩人配合,一人站在井一邊搖轱辘,另一人坐對面井沿,往上協助拽井繩,打水需要兩個桶,一上一下地輪換從井裡打水。如此費力地打上來的水,遇到水不旺時,從深井裡上來的桶不能舀滿一桶,水是半桶或者多半桶,渾濁如泥湯,需要沉澱很長時間才可飲用。家家每天的打水,就是一項大工程,費時費力不少。井上成天都有人在打水,或者排隊等着打水。井房就是村裡傳播各種信息的主要熱鬧場合,牆上常貼有什麼通知告示之類。

        井繩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物件了,常常是幾戶人家合夥購買一條,有專門的人管理。用繩人家打水結束之後,就出繩,再晾曬,檢查有無斷頭的地方,發現後,及時修補,把斷了線的地方彌合得結結實實,防止打水時斷繩造成的危險。由于經常要彌接斷了的地方,井繩上像古人記事一樣,多處疙裡疙瘩,但不影響打水。那褐色的粗如小孩胳膊的井繩曬幹後,盤在一起,使人想到陰冷的某種爬行動物。也因為當時人家都貧窮,一盤井繩都很愛惜,有些人管理的不好,井繩淘汰的快,需要借人家管理好的井繩用,用完後又不及時出繩晾曬,常常遭到脾氣不好的繩主人的謾罵,說他們是“破家神”,糟蹋壞了自家的繩子,還不愛惜别人的,再要借時,鐵面無私,不管你是張三李四,沾親帶故,關系好與不好,不借就是不借。

        小寶她爺的爺爺是方圓幾十裡的能工巧匠,他幾家合夥的井繩由他保管,按時出繩,曬繩,再及時彌合斷頭的地方,盡管繩子上打結的地方不少,但非常結實,換繩的幾率很小。村裡有個叫小寶她爺爺的爺爺舅的外甥媳婦,舔着臉谄媚地叫着舅來借,也是有七八回借不到。她太邋遢,用井繩結束後,又不及時出繩,很不得老舅的心,老舅說不借誰,說情都不給面子。其實爺爺有不得已的理由,孫子五個,都是正吃飯長身體的時候,若萬一一時沒水了,他孫子們會沒得喝的。這時,孫子比外甥親近。

        小寶她爺說起井繩事,那故事才多。記錄一二,感歎過去歲月的不容易,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緬懷感恩爺爺的點點滴滴。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