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高級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小學
教育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剪刀效應”,指的是父母在兒童時期越是耗時耗精力地陪伴孩子,長大後教育越是省心省力。
如果說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都是攜帶純白色空瓶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有着最初的起點,最終拉開差距的無非是父母往瓶子裡灌輸了什麼。
父母若是往瓶内無限儲蓄優質品性和良好習慣,孩子自然長成出色且三觀正的大人。
當父母将早期的情感忽視和疏于管教注入瓶中,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暴躁和厭學。
偶然間,看到一位網友分享自己媽媽的教育方式:
她的媽媽從一年級開始教她寫日記;陪她比賽背詩詞;
在家裡最拮據的時候,更是縮減日常開支隻為給她買書;
初中時,她便讀完了隔壁書店所有的世界名著,最厲害的是她的媽媽從不會将書扔給她一個人看,而是陪她讀書,吃晚飯的時候也會複述書中的内容,讨論有意思的部分。
正因為媽媽在教育路上的陪伴,她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三,作文一直被當範文在全班讀,高中三年,語文穩定在140左右,最終考上了理想院校。
在媽媽的影響下,她從未覺得學習是件痛苦的事,從此愛上了學習。
看到這個故事,我不禁想到過年回家驚訝于鄰居家叔叔的滿頭白發,打聽緣由後才知曉禍根在其孩子志輝身上。
志輝尚小時,他的父母在外做生意賺錢,本想着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
小學時學習上從未管過一絲一毫,上了初中他便開始逃學,每周的生活費和零花錢都用來上網打遊戲和揮霍,叔叔托關系勉強将他送進職高,不到一個月時間,他就辍學在家,從此過上了打遊戲-吃外賣的頹廢生活。
叔叔也沒有其他辦法,隻能将他放在身邊讓他跟着跑生意。
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如何正确愛孩子才是父母真正的課題。
孩子的成長無法一蹴而就,無論是養廢還是成才都是有迹可循的。
這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為因果。
不作為、不陪伴和不管教的父母造就了孩子的不思進取,這樣的孩子隻會在未來吸食父母能量,緻使父母憔悴不堪、身心俱疲。
反之,早期的陪伴式教育就是一場相互滋養。
小學階段,比成績更重要的是陪伴,陪伴的目的在于好習慣的養成、好性格的塑造。
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從小“陪”出來的,新學期,父母做好以下兩點,陪伴才能事半功倍:
1. 陪習慣:
低分成績可以乘勝追擊,實現逆襲,但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糾正。
小學階段父母要狠抓孩子習慣,這就要求家長需做到共同閱讀、監督孩子認真書寫、提醒孩子預習和複習、帶領孩子朗讀和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2. 做表率:
隻待在孩子身邊屬于無效陪伴,有效陪伴是做榜樣,在陪伴中和孩子共同成長。
想要養出熱愛運動的孩子,家長就要帶着孩子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
想要養出熱愛閱讀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從閱讀中擴展自身視野。
最好的父母,不是靠說教指揮教育孩子,而是身體力行,将自身行動力轉化為孩子前進的動力。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