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欲望

有些人因為被壓抑欲望而感到痛苦,而另一些人則因此感到痛苦。

人的一生注定要經曆痛苦,但這也意味着人類的本能就是追求快樂和消除痛苦。因此,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和實現心靈上的“至樂”,這也是修行的真正意義所在。

欲望被認為是導緻所有矛盾的根源。

矛盾是産生所有痛苦根源的根源。

欲望的特點是無窮無盡,以有限的資源去滿足無盡的欲望,這導緻了矛盾的産生。由于每個人的欲望都是無限的,而可用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世界上有越多的人,就會有越多欲望,從而産生越多矛盾。

身處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中,無論選擇成為進攻者還是防守者,都會帶來痛苦。

在纣王時期,他因為一己私欲而剝奪了天下人的利益,最終成為了天下人的敵人,這讓他深感痛苦。而那個時代的人們,則因向往着纣王那種奢華的生活,卻無法真正擁有,也感到痛苦。

欲望和痛苦都具有複雜的兩面性。

人們渴望追求美好事物,并願意與他人分享這些美好事物。

舜在曆山種植時,總是樂于将好的土地分享給别人,因此當地居民也開始彼此争奪土地。而在雷澤捕魚時,舜總是樂于将好的捕魚地點讓給别人,所以當地人也開始互相推讓捕魚位置。

人們的内心都有一種“分享”的欲望,就像舜和纣王一樣。不過,舜願意與天下人分享自己的成果,而纣則隻願意與自己的寵妃妲己一個人分享。

宣王向孟子請教:“您能否與我分享一下您的政治觀點呢?”

孟子曾言,周文王在治理岐山時,對農民的稅率隻有九分之九,而對于做官的人則提供了世代承襲的俸祿。在關卡和市場上,隻稽查而不征稅,任何人到湖泊捕魚也不受禁止。孟子表示,文王在施政時一定會優先考慮到天下窮苦無靠的人。

宣王說:“說得很對啊!”

孟子曾言:“如果大王認為這樣做是好的,那麼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宣王說:"我有個偏好,我喜歡财富。"

孟子曾言:“如果大王喜愛錢财,也可以考慮人民的利益并關愛他們,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宣王表示,他有一個偏好,喜歡女子。

孟子曾言:“如果大王喜愛女色,是否也能考慮老百姓也會喜歡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追求和分享是人們天生具有的欲望,但人們往往更注重追求,忽略了分享的重要性,以至于這種傾向扭曲了人性。因此,孟子認為,我們需要從追求中尋找意義,激發人們追求欲望的平衡,從而減少世間矛盾。

人們普遍都不想經曆痛苦,也不想讓他人承受痛苦。

有時候會聽到父母說這句話:“我可以自己忍受艱苦,但不會讓我的孩子遭受這樣的苦痛。”

痛苦的存在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人們可能會想要擺脫痛苦,另一方面,人們也可能願意承受一定的痛苦。

如果每個人都能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所有人,那麼世界将會變得更加美好。

孔子認識到這一問題後,便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并倡導“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思想。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夠推廣推己及人的精神,使人們能夠彼此關心,和諧相處,最終達到天下歸仁的境界,從而消除人類社會的痛苦。

痛苦是修行之基礎,欲望是修行之門戶。

孔孟的時代已經過去,而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與他們的時代有所不同。

随着物質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求名逐利欲望得到了進一步的刺激,導緻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自私自利的行為和言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在這個時代出生的人,從一出生就面臨着被卷入一個交織着欲望和矛盾的洪流中的命運,沒有明确的方向,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掌控自己的生活,導緻他們感到痛苦并逐漸變得麻木。

這個時代對“修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也正是因為這個時代,讓“修行”具有了更高的使命。

修行中的難點在于正确認識自己的欲望。

《老子》中說:“恒無,欲以觀其眇;恒有,欲以觀其所徼。”這裡的“恒無”和“恒有”可以理解為“持續存在”和“不存在”,“微觀”和“宏觀”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時候我們需要觀察事物的微觀方面,有時候則需要觀察其宏觀方面。

要想了解欲望,就需要先清空欲望,因為隻有清空了欲望,才能意識到欲望的來源。

放空自己并不容易,因為世間早已沒有桃花源。要想學會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同時一邊努力奮鬥,一邊擺脫六欲之擾;還要學會在家長裡短的餐桌上,一邊微笑,一邊擺脫七情之累。

要想深入了解欲望,就必須要深入研究欲望,這樣才能知道欲望的具體方向。

讀書和旅行都可以幫助我們充實自己,但這兩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讀書的難點在于如何避免陷入各種學說之間的混亂和矛盾之中,而旅行的難度則在于如何避免被沿途的舒适和美景所迷惑,從而無法自拔。

修行難在控制欲望。

根據《孟子》的說法,人必須做出某些犧牲或放棄某些東西,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标或做出重要的貢獻。

欲望就像洪水,要想治愈它,就需要像治理洪水一樣,既要疏浚渠道,也要堵塞漏洞。

人生中,既有可追求的東西,也有不可追求的東西。在面對這些事物時,我們需要明确自己的價值觀,明确什麼對自己來說非常重要,什麼并不那麼重要。我們需要學會權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标。

假設周圍的人都已經向欲望妥協,那麼如何保持自己的本心呢?

如果我們所生活的整個世界正在朝着不可逆轉的方向前進,你是否具備與這個世界對抗的勇氣?

在修行中,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這是修行達到最高境界的标志。

《莊子》中有這樣一句話:“至樂無樂。”

在修行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後,人們不再會被外在的誘惑所困擾,也不會再想要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我們随心所欲,是否還會感受到痛苦?

沒有痛苦,就不會有快樂。

沒有煩惱和快樂,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在修行中,渡己渡人是最高使命。

地藏王菩薩:隻有衆生都度過了生死之險,他才能真正證得無上菩提。就算地獄還沒有空,他也不會放棄自己的佛果。

欲望既包括追求和分享。

通過獲取世間智慧和能量,人們最終可以到達幸福的彼岸,可以說這種追求的欲望已經得到滿足。相比之下,世人仍然在苦海中掙紮沉淪,因此他們需要将智慧和能量回歸社會,幫助人們航向彼岸,從而實現自己分享幸福的欲望,使自己的欲望也得到滿足。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