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希望你的善良能帶點鋒芒

...

夏天終于到了,經曆了漫長的全民居家隔離之後,終于可以出去走走了。

每到黃昏,小區的院子裡,男人們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打打牌,聊聊時事;女人們則大聲地唠着家常,眼睛還要不時地看着孩子的方向;小朋友們在不大的院子裡盡情地撒歡,這其中騎自行車的和滑輪滑的最多了。

這個時候,高先生便帶着大軒和二軒下樓了。大軒喜歡滑輪滑,因為自行車壞了;二軒喜歡騎自行車,因為輪滑鞋的其中一隻掉了一個輪子。雖然每天都會有小插曲,比如大軒會哭着回家一次,說一起玩的不認識的好朋友無視他的存在,比如二軒會帶着淤青的膝蓋回家,但總體還算圓滿。

但在某一天還是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

某日下午,高先生回家晚,二軒等不到高先生,便找大軒商量兩人一起下樓玩,二軒不會獨自下樓,因為自己夠不到回家的電梯按鈕。大軒禁不住二軒的勸說,決定帶着弟弟下樓去玩,軒媽雖有些擔心,但覺得偶爾放手也是一個必須要經曆的過程,于是就點頭同意了。

高先生回家吃飯,上廁所,抽煙,一輪的流程完了之後仍舊沒有下去看看的舉動。軒媽再三催促,高先生才慢條斯理地起身準備下樓。

就在這時,大軒和二軒的聲音在樓道響起,愛告狀的大軒還未進門就開始大吼:“媽媽,剛才有人打弟弟了,媽媽,媽媽,你聽到了嗎?”軒媽扔下手中的碗沖出了廚房,高先生也從卧室走了出來。二軒啃着手指不知所措地看着大家。

大軒還在講着二軒被打的事情,一問才知道,大軒也不是“目擊者”,不過是在轉述二軒的話。于是高先生和軒媽把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二軒。

二軒這才慢慢地開口了。二軒對于叙述事情還算拿手,所以,不到兩分鐘便說清楚了。原來,有個和他年齡相當的孩子不分青紅皂白攔住他給了一巴掌。軒媽覺得有些心痛,于是問二軒:“那你怎麼做的呢?”

結果二軒的回答讓人啼笑皆非。二軒很認真地說:“我問他幾歲了,他說七歲了,我說我也七歲了,他說不信。”高先生和軒媽四目相對,差點要笑出來了,為了顧及二軒的情緒隻是搖了搖頭。

軒媽問大軒怎麼沒有幫助弟弟,結果大軒說了一堆不相幹的理由:類似大軒摔倒時,二軒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笑他,所以,他也不會幫助二軒;類似萬一那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在怎麼辦,所以,他不能出頭;類似萬一那個小朋友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都在旁邊怎麼辦呢?軒媽聽得出來,其實大軒也是有些恐懼的。

軒媽不甘心,讓二軒描述了打他的小朋友的長相和衣着,然後催高先生下去看看,高先生一臉的無奈,分明是剛才大軒說話時的模樣。

于是,軒媽穿着家居服,披頭散發地換了鞋就和極不情願的二軒下樓了,結果二軒又騎了兩圈自行車并沒有發現剛才打他的小朋友,似乎輕松了一些。

回家後,高先生一如既往地求助“度娘”,給大軒和二軒看了視頻也講了道理。軒媽則再三和大軒二軒強調,出了門要淡化兄弟間的内部矛盾,要互相幫忙;不要懼怕打自己的人,避開要害可以适當反擊;實在有力量懸殊,逃跑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還有,你們的背後也有爸爸媽媽,所以,不必害怕。

看着坐在沙發上沉默的大軒和二軒,軒媽突然覺得自己和高先生的反應似乎有些過意激烈了。于是告訴大軒:“爸爸媽媽沒有責怪的意思,隻是想讓你倆出去之後互相保護。”大軒的眼淚落了下來,委屈地說:“我以為你們在批評我沒有保護弟弟。”軒媽抱了抱大軒。

軒媽又轉向二軒說道:“媽媽知道二軒是因為善良,所以沒有還手,是嗎?”二軒撲過來抱住了軒媽。

軒媽也不知道自己突然想到了什麼,和大軒和二軒說道:“今晚有一件事情要對你們提出表揚,那就是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媽媽。以後也一樣,遇到事情可以和爸爸媽媽說,或者告訴爸爸媽媽中的一個人也行!”兄弟倆的臉上有了笑意,軒媽示意高先生這次的談話就到此為止吧。

晚上睡覺時,聽完了晚間故事,二軒抱住軒媽,在軒媽耳邊悄悄地說:“媽媽,我不打人事因為我不想打人,是因為你剛才說的善良。”軒媽抱着二軒說:“媽媽知道了!”

有些人善良似乎是天生的,軒媽想起了高中時的一個同學。那個時候軒媽所在的班級裡打過一次至今都難忘的群架,到現在軒媽對整個過程都記得非常清楚,甚至還把這次打架作為例子講給自己的學生。但每每說起這件事總會想到那個同學。會想到他時候說道自己當時的心态,他說:我站在人群中,看見大家都在動手,有人給了我一條皮帶,我鼓了好幾次氣,最終還是揮不出手,因為我揮不出去。

高中時代的這次打架變成了回憶,後來打架的人還是成為了不錯的朋友,畢竟學生時代的打架沒有太多的惡意。但是,這個同學的舉動軒媽卻時時回想起來,雖然,沒有動手不能證明什麼,但軒媽覺得這就是善良,有的人天生善良,比如這個同學,比如二軒。

二軒幼兒園的班級裡,有個活潑好動的小朋友,這個小朋友總覺得自己是在和别的小朋友玩,但其實他的力度和方法在旁人看來有些過重了,二軒說這個小朋友是他的好朋友。軒媽問二軒,他那樣對你的時候你為什麼不能那樣對他呢?

二軒說:“因為他是我的好朋友啊!”

二軒說:“我不喜歡打架,我不會打架!”

二軒說:“我喜歡善良!”

善良,不止二軒喜歡,軒媽也喜歡,很多人喜歡。軒媽和親近的一對夫妻聊起這件事,夫妻倆人一緻認為善良是好的,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善良一時,會換來安然一世。有時候會暫時地覺得難過、傷心、喪失自尊,但是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回頭再看,善良終究會帶來善果。雖然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會有好的結果,但這終究是這個社會的主旋律。軒媽聽着依舊覺得有些擔心,但更多的是釋然。

不過,軒媽還是希望在這樣的善良當中可以帶一些鋒芒,這樣的鋒芒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有多麼的了不起,隻是為了保護自己。

軒媽想到自己小學剛轉學是的一個經曆,剛轉到縣城小學的時候,有一天放學之後,發現在教室門口等自己的一年級的弟弟被隔壁班的兩三個男生堵在角落裡不知道說着什麼,軒媽沖過去,用姐姐的身份大聲地呵斥,現在已經忘記了當時說了什麼,但這樣的事情後來再也沒有發生過。作為老師,軒媽也見過幾件比這更嚴重的事情,所以看着瘦小的大軒和二軒會有諸多的擔心,軒媽希望他們的善良中能露出一些鋒芒,不至于太明亮,能保護自己就好。

“善良”這個詞語的含義,軒媽不知道二軒是不是真的懂得,但是當二軒說出“因為善良”,軒媽仍舊被觸動到想落淚。

作家王蒙在自己的《善良》一文中寫到:

多數情況下善良之不為惡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我喜歡善良,我不喜歡兇惡。我認為即使自以為是的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義也不應該濫惡。濫惡本身就不是正義了。

軒媽是一個認可“性善論”的人,但作了媽媽的軒媽,看着這樣的大軒和二軒,仍舊希望他們可以一直善良,隻是這樣的善良當中能帶着些鋒芒。軒媽也會在某個時刻這樣沖出去,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鋒芒”,無關乎對錯,隻是本能而已。

最後,想附一個對軒媽觸動挺大的某個媽媽的處理辦法。這個媽媽看着被打卻沒有勇氣還手的孩子,很認真地擁抱了自己的孩子,然後走到打人的孩子面前,沒有顧忌周圍人的眼光,堅定告訴這個孩子和他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道歉。軒媽當時看着這個媽媽,覺得一下子高大了那麼多,那麼多,高大到自己要去仰視,而她的做法在軒媽看來簡直帥呆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