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的阿勒泰》,張鳳俠教會了我“無為”育兒,輕松不内耗 - 草稿
鄭重聲明:本文原創,文責自負。
最近看完8集的短劇《我的阿勒泰》,心中平靜又感慨。
平靜,是因為劇中的人物,都自然而然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過着自然質樸的生活。
觀看這部劇的過程,猶如一條自帶療愈效果的柔軟河流,緩緩流入心田,滋養田中萬物。
每天看一集,就像每天徜徉在大自然裡那般舒适、自在、放松、療愈。
感慨,是從教育的角度,為文秀感到慶幸,慶幸她有一個真正無條件愛她、接納她、支持她的媽媽——張鳳俠。
一、“孩子,你可以沒有用”。
李文秀幫媽媽的小賣部要賬(很多牧民在小賣部賒賬)曆經波折後,終于“收回一筆賬”——一匹駱駝,得到了媽媽的認可。
此時,李文秀看着媽媽說:“你看,我雖然笨手笨腳,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
張鳳俠不但沒有挖苦,反倒對李文秀說道:“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别人的?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張鳳俠會對女兒說出這樣的話,反映出她的内在充滿安全感和自信,沒有恐懼,沒有焦慮。
反觀我們現代社會中的“雞娃”、“直升機父母”、“報班補課”、“要赢在起跑線”、“超前教學”等各種現象,可以嗅到許多家長身上滿滿的育兒焦慮,背後的根源是恐懼,是擔憂,是對未來的焦慮,擔心孩子現在若不夠努力拼命,未來會不如别人,不夠優秀,或無法自立。
在恐懼的操縱下,許多家長打着“愛”、“為孩子好”的名義,行為漸漸變得扭曲、反自然,但自己毫不自知,最終導緻許多孩子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厭學、近視、手機上瘾等。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會有她自己的人生道路,她隻是經由父母來到這個世界而已。
孩子對父母而言,更多的是一面鏡子,照見父母的真實模樣。
孩子出現問題,其實不是孩子的問題,主要反映的是父母的心态、養育方式等各個方面出了問題。
孩子不是故意來刁難你的小怪獸,而是來渡你的小天使。
其實孩子的出現,正如伴侶的出現一樣,是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養育自己、重新修整自己的絕佳機會。
所以,當孩子出現厭學、抑郁、遊戲成瘾等問題時,先别忙着責怪孩子或解決孩子的問題,先通過反思自省、學習心理學知識、求助心理咨詢師等任何一種适合自己的方式,找找看是不是自己哪裡出了問題。
二、“孩子,你想做什麼,我都支持你”
(一)
李文秀,高中沒畢業就去縣城打工,心中懷揣着文學夢,向往去大城市寫作。
換做其他父母,估計早就開始諷刺、嘲笑、打壓了:
“你高中都沒必要,作文都寫不好,還想當作家,真是搞笑。”
“寫作能養活自己?别做白日夢了,還是踏踏實實打工就好,别瞎折騰。”
“你以為随随便便就能成作家,那麼容易的話,我也早成作家咯!”
“你知道成為一個能養活自己的作家需要多少年嗎?估計還沒等你成為作家,就先作古咯!”
但是,張鳳俠并沒有反對,更沒有諷刺嘲笑打壓李文秀。
她就像對待女兒要出去跟小夥伴玩個遊戲一樣,尊重李文秀渴望寫作的想法和夢想,任由李文秀按自己的想法去城市寫作、打工,從不幹涉。
而當李文秀在城市屢屢碰壁,不得已返回家中時,媽媽張鳳俠沒有任何嫌棄、諷刺或否定,而是自然而然地接納女兒的回歸,也随時接納女兒可能再次外出闖蕩。
(二)
當李文秀回家後,要幫媽媽的小賣部讨賬時,張鳳俠也隻是提醒,并沒有阻攔,雖然她清楚地知道幾乎不可能在那個時間點讨回牧民們所欠的賬。
她讓女兒去試,不挖苦、諷刺、打擊。
她讓女兒自己去體驗當地的生活,感受當地的民情。
最後雖然沒有讨回所有的賬,但李文秀卻因此對當地牧民的生活和難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她日後的寫作大有裨益。
張鳳俠的行為,是對女兒滿滿的尊重和信任。
她給女兒自由探索人生的機會,沒有強烈的控制欲,無論女兒想去做什麼,她都接納和支持。
張鳳俠在有意或無意中,展現了最省力的境界——“無為”。
(三)
張鳳俠也現身示範了“愛和謙遜”,而非“驕傲與恐懼”。
現代很多父母,總認為自己的想法更靠譜更正确,孩子的想法都欠妥當或不靠譜。
但其實,你并不能保證,也無法證明你的想法就一定比孩子的想法更靠譜,更适合孩子。
因為人生就是一趟名為“不确定性”的列車,未來你無法準确預測,而且孩子其實比你更了解什麼更适合他自己,更清楚他自己的喜好和感受。
(四)
張鳳俠的不幹涉,還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包括夫妻和親子之間,都需要有的邊界感。
邊界感若不清晰,将引發一系列互相折磨、吃力不讨好的悲劇。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用心做好自己,不越界,除非對方主動向你求助,那麼,我們都将擁有更舒坦、不心塞、不内耗的灑脫人生。
張鳳俠的心态和做法,既讓自己輕松自在,又讓女兒自由自在做自己,而且親子關系和諧溫馨,實現了“雙赢”。
對孩子放下控制欲,還可以很好地保護孩子的探索欲,畢竟孩子和我們都一樣,都是人生的第一次體驗者,什麼樣的路适合自己,隻有通過不斷嘗試和探索才知道。
别忘了,警惕所謂的“經驗”,那可能成為“陷阱”。
在我們的時代行得通的、用得上的能力和經驗,在孩子所處的時代卻不一定管用了。
對未來,我們始終要保持敬畏之心,驕傲自大很危險。
所以,放手吧,讓孩子勇敢去嘗試,去探索,去體驗,去摔倒,去受傷,去爬起。
作為父母,隻需要站在孩子看得見你的地方,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鼓勵、肯定,以及孩子主動向你求助時,提供你力所能及的幫助。
請相信,理想的人生,就是在跌跌撞撞的摸索成長中,向孩子張開雙臂的。
正如短劇第一集那位作家對李文秀所提的建議:去愛,去生活,去受傷。
李文秀最終成功實現願望,成為作家,這離不開媽媽張鳳俠一路的“無為”幫助與支持。
“養育孩子,就是重新養育自己。”
好好把握這寶貴的機會,好好重養自己吧,不為孩子,為了自己!
(完)
推薦閱讀:《家庭的覺醒》《教育是沒有用的》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