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故事:元代奠基期(一)

元代記載包公故事的文本有史書、筆記小說、文人詩集,而主要集中于元雜劇。包公人物形象在元代出現變異性,由曆史人物變成戲劇人物,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敢于跟驕橫跋扈的權豪勢要作鬥争,寄托了百姓對公平正義的無限追求。

元代編纂的《宋史·包拯傳》記錄包拯主要生平事迹,整部《宋史》涉及包拯的史實多達26卷。張光祖《言行龜鑒》記錄包公事迹公三則,延續包公榜樣的典型效應。馬端臨《文獻通考》收錄《包孝肅奏議》,對包公奏議章節安排、時間排序表示不滿,對包公彈劾張方平與宋祁三司使,表示懷疑。《歸潛志》記金朝王翛然為官清正,執法嚴明,人稱贊其為官遠勝包拯。筆記小說《南村辍耕錄》記載姚天福因判雙釘案,被譽為元代包公。

包公故事在私塾教育中有重要作用。《純正蒙求》收錄包公家訓。吳澄《吳文正集》記北平馮窦二家之子,相互推讓黃金。兩則材料偏重于包公的曆史教育意義。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征,民衆對包公寄予厚望。

王揆撰《包孝肅公祠記》,記包公在端州(今肇慶)政績斐然,人們稱頌至今,值得為官者效法。金履祥《仁山文集》指出包公雖賢能卻有父子相棄事,修身養德者當引以為戒。王恽寫有《贊頌題名碑》《題蕭齋詩卷兩首》《覓風字歙硯詩贈侍其府尹》四首詩贊美包公的高風亮節和正氣浩然。這些描寫延續了宋代真實曆史中的包公。元朝士紳民衆欣賞包拯立朝剛毅,笑比河清的特征,為雜劇作家拓展包公清官形象奠定堅實的基礎。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