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院深深夏簟清——詠仲夏古詩詞賞析(五)
别院深深夏簟清
——詠仲夏古詩詞賞析(五)王傳學
仲夏暑氣漸盛,在詠仲夏的古詩詞中,多有消去暑熱、追求清涼的内容。
北宋詩人蔡确的《夏日登車蓋亭》,着意刻畫了詩人貶官後的閑散之态和對隐居生活的向往: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蔡确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拜尚書右仆射,元祐中,罷知陳州,以弟蔡砥贓敗,奪職,徙安州(今湖北安陸)。夏日登車蓋亭,作詩十首,此其第三首。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在貶官後的閑散心情及對隐居生活的向往。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書午夢長”,是寫詩人遊覽了車蓋亭後,便躺在紙屏遮擋的石枕、竹方床上看書,疲倦後,美美地睡了一個午覺。“紙屏”,指以藤皮繭紙制成的屏風。睡在屏風後面可以避免日曬,加之有石枕、竹方床可眠,自然會感到涼爽舒适,再乘着興緻看看書,好不自在。這裡,既貼緊了詩題的“夏日”時令,又扣住了詩人消閑的雅趣。看了一些時間的書,有了倦意,書就從手中掉下,不由得進入了夢鄉,這種情态,說明了詩人遊憩車蓋亭的悠哉樂哉。詩人看的是什麼書,做的什麼夢呢?雖然詩中沒有明寫,但還是可以探知到的。
詩人本題第一首寫道:“公事無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須随。溪潭直上虛亭裡,卧展柴桑處士詩。”他官卑職冷,公務不多,顯得十分清閑。從“卧展柴桑處士詩”中可知他看的是陶淵明的詩。陶淵明,浔陽柴桑(今屬江西)人。他遠離官場,躬耕隐居,隔絕塵世。這種潔身自守的高風亮節,頗為詩人蔡确所賞識。蔡确所做的夢,顯然就是耕樵處士之夢。
“睡覺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是寫詩人夢醒之後獲得妙悟,流露了迫切歸隐之情。詩人一覺醒來,為夢所啟發,立下了歸隐之志,所以頓感心胸開朗,不由得莞爾而笑。《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複與言。”王逸《楚辭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隐遁也。”
描寫閑散生活,委婉抒發歸隐之志,便是這首詩的主旨。
北宋詩人蘇舜欽的《夏意》,于夏日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莺時一聲。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氛圍。“别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境中有小軒一座,竹席一領。“夏席清”,謂雖當盛夏,而小院深處,竹席清涼。
“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承上,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卧于其上,閑望戶外,隻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栊,展現着明豔的風姿。由于有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樹陰滿地日當午”,雖當夏日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幽谧。
在這清幽的環境中,詩人又在幹什麼呢?“夢覺流莺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隻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莺啼鳴的清韻。寫莺聲而不寫黃莺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靜之中時歇時現的呖呖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甯靜。
詩的結構自然工巧。詩寫晝寝,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夢覺”字挑明,并續寫覺後之情景。看似不續,其實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寝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語調活潑,避免了質直之病。
南宋詩人陸遊的《夏日六言》,描繪了山陰三山夏夜的幽美景色,令人神往:
溪漲清風拂面,月落繁星滿天。
數隻船橫浦口,一聲笛起山前。
這首詩為陸遊晚年退居山陰時所作。描繪的是山陰三山夏夜的景色。六言,即六言絕句。
“溪漲清風拂面,月落繁星滿天”,寫雨後夏夜清新幽靜的自然環境。夏日雨後,溪水見漲,清風拂來,真是心曠神怡。此時皓月已落,繁星映滿天空,格外清幽甯靜。
“數隻船橫浦口,一聲笛起山前”,寫夏夜水面靜谧悠揚的景象。繁星下,幾艘船隻隐隐橫斜停泊在浦口,夜靜悄悄的,一聲悠揚的笛聲從遠處的山影中傳來,令人神往。
全詩短短二十四字,一句一景,虛實相生,動靜相宜,将一幅清新、恬淡、靜谧、悠遠的山鄉夏夜圖呈現在讀者面前,實為寫景詩中不可多得的優秀詩篇。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