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三國史話》
【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三國史話》是呂思勉應邀撰寫的一本曆史通俗讀物,共有文章20篇,以及有關三國曆史的劄記20篇。張耕華認為:糾正錯誤的曆史知識;揭示一些為人忽視的史事真相;說點意味深長的曆史意義,是這本《三國史話》的三大特色。
01 有關曆史知識
曆史與文學是不一樣的,《三國志》是曆史,《三國演義》是文學,但《三國志》也不是全盤如實記錄史事,畢竟有站位角度問題,因此,從史書上看曆史,也不必全盤接收。
比如,讀到《宦官》章節,就想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句話:“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論語》中記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宦就是在機關中學習做公務員,是個褒義字。後來,就有自行閹割以為進身,漢時宦官以自行閹割進身的為多,雖然容易得到皇帝信任,但往往會闖出大亂子。這樣,又把宦字推向了貶義。
比如,現在我們介紹家人都說親戚,古人是分開的,父親這邊是親戚,母親這邊是外戚。
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 ——《楔子》
這種在貴族家裡做舍人的,都謂之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個訓釋是“養”。……此等門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這便是所謂宦官。 ——《宦官》
外戚二字,正是一個意義,就是指不是一家的親屬。單用一個戚字,或用親戚兩字,則是指一個家族以内的親屬的。 ——《外戚》
古人認為天上的五帝,是應該依着次序來管理人間之事的。為天下之主的,必須是天帝的兒子。所以朝代的更換,便是這一個天帝的子孫,讓位給那一個天帝的子孫。這就是所謂“五德終始”。 ——《黃巾》
02 有關史事真相
縣、郡、州是三級行政管理的形成,是一個曆史過程,也是管人的需要,但是弄不好也會出亂子。中央集權時,七國之亂能夠平息;中央弱化時,群雄逐鹿就開始了。
劉虞迎駕鮮為人所知,若是成功了,會不會也成為另一位諸侯呢?
在春秋以前,大國或次等國滅掉了别一國,大概都把它作為自己國裡的一縣,直隸于中央政府,其上更無任何等級。……所以郡的設立,根本就是為鎮壓起見,并不是為治理地方起見。……而要設置了許多郡守,又怕郡守的權力太大了,于己不利,于是每郡又派一個禦史去監視着他。到漢朝,皇帝不再派禦史,而由丞相分派若幹個史,出去監察各郡,這個史便稱為刺史。……直到後漢靈帝的時候,改刺史為州牧,其實權才有變更的。 ——《後漢的地理》
公孫瓒串通袁術,把劉和拘留起來,劉虞派去的兵奪掉,既阻止劉虞迎駕的成功,又可和袁術相連結,他的陰謀似乎很操勝算了。……總而言之,曆史上有許多事情,其内幕是無從知道的。因為既稱為内幕,斷非局外人所能知,而局中人既身處局中,斷不肯将其真相宣布。 ——《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
03 有關曆史意義
曹操在群雄逐鹿中強起立、挾天子、掃北方、下江南,有時運,更有自身的能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曹操想聚賢才,也能聚賢才。曆史的厚重,不禁讓人再次放下傲慢的态度,認真看待曆史上留下的一個個名字、一起起事件,哪怕一句話,也蘊含着當時滿滿的能量。青史留名可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劉備取荊州應經過是多方的考慮,搞政治哪能不攻于心計。成功了就看經驗亮點,失敗了就分析找茬,很多得失需要我們放下其得失再冷靜看待。如果先入為主,以結果找依據,就少了興趣和味道。
而想要大局安定,總要就有實力的人中揀其成氣候的而幫他的忙。這是從來的英雄所以能得人扶助的原因。明朝的王陽明先生說:“莫要看輕了豪傑。能做一番大事業的人,總有一段真摯的精神内在。”可見天下事一切都是真的,斷不是像平話家所說,用些小手段可以騙人的啊!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然其禍根,亦因急于要取益州,以緻對于荊州不能兼顧之故。所以心計過工,有時也會成為失敗的原因的,真個閱曆多的人,倒覺得凡事還是少用機謀,依着正義而行的好了。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所以一個政治上的首領,往往是敵方危害的對象。魏武帝說:“我失敗了,國家也要有危險。”這句話,是不能不承認其有真實性的。 ——《替魏武帝辯誣》
封建時代的道德,是公忠,是正直,是勇敢,是犧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馬懿卻件件和他相反。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都是這一路人。這一種人成功,封建時代的道德就澌滅以盡了。 ——《從曹操到司馬懿》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