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遊漢風故裡
雜談004
我喜歡旅遊,可是各種條件限制,沒法潇灑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所以常在網上雲遊聊以彌補。可能是出于酸葡萄心理,我甚至覺得,與其走馬觀花,莫名所以,大人小孩舟車勞頓,在人山人海中擠來擠去,還不如安坐家中,手指一點,想去哪兒就看哪兒。旅遊攻略、景點介紹、照片、視頻,網上應有盡有,除了現場氛圍感差點兒,其他都還過得去,最重要的是對自己來說,既保住了銀子,又不受導遊的氣,對當地來說,不給景區和交通添亂。
上網時,我喜歡看别人寫的遊記,原汁原味,新鮮實在,而且所見所得經過了事後整理,并非雜亂無章。昨天,刷到了一篇某人過年期間去呂後故裡的遊記,特别有意思,拿出來講一講。
這個呂後,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妻子呂雉,老家在山東單縣一個叫做呂堌村的地方,離劉邦故裡江蘇沛縣不算遠。據記載,當年呂後病逝,諸呂事發,呂堌村的呂氏家族受到株連,為保活命,紛紛改姓為潘,村名也變成了潘莊村,到了現在,連一個姓呂的本家都沒有了。
那呂後故裡,人沒了,遺物遺迹總還有嗎?
也沒有。
呂雉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正妃,最初配食于劉氏宗廟,光武時,将呂後牌位從祖廟中遷出,鄭玄說:“近漢呂後殺戚夫人及庶子趙王,不仁,廢不得配食。”皇家把她廢了,政治風向變了,民間更不會給她建廟,東漢之後就幾乎沒有呂後廟的記載了。
呂後廟從曆史上消失了,呂堌村的呂後廟又是從哪兒來的?
說來話短,那是在2002年,由兩個單縣籍同鄉會的人發起新建而成,一個姓苗,一個姓王,看來也不像是改姓後的潘氏族人。非親非故的,他們是出于什麼目的為呂後修廟的呢?
按照遊記作者的說法是,“挖掘漢王朝旅遊資源”、“打造漢室開國文化旅遊名片”。聽起來很高大上,就讓我們跟随他的腳步,來看看打造出來的呂後廟吧。
一進去,廟門口有一塊大石,上書“天下真正女皇”六個大字。如果不是查了點資料,還真被“真正女皇”給震撼到了。史記中的呂後是一個心狠手辣、權力欲望很強的後妃形象。她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劉邦誅殺大臣多由她出力獻策,在劉邦死後,又培植呂氏勢力、殘害劉邦寵姬和諸子,連殺了三個趙王。曆史上說她“臨朝稱制”,雖然行使皇帝職權,但這是以太後名義進行的,也并未改變漢朝的國号和劉姓皇帝體系,從名至實歸角度來說,無論“真正”,還是“女皇”,她都當不起。要不然,老百姓早稱她“呂皇”而不是“呂後”了,武則天也該在一旁生悶氣了。
再往前走一段路,是一座農家院落似的“呂後廟”,兩扇已經褪色的朱漆大門,左右各蹲着一頭石獅子。推門而入,順着主幹道向前,兩側是翠綠的柏樹和一些名人撰寫的石碑,都在歌頌呂後的功績。這個得承認,孝惠帝及呂後統治時期,由太後代為行使皇權治理天下,百姓得以擺脫戰亂,休養生息,天下太平,民衆緻力于農業,豐衣足食。
廟裡的中心建築是對着大門的三間房,正中間主屋上挂着一塊牌匾“西漢高後娘娘廟”。走進房間,迎面就能看到呂後彩色坐像,慈眉善目,面帶微笑,烏發鳳冠,拇指食指相撚,擺出說法印的手勢,讓人分不清是觀音娘娘還了俗,還是皇後娘娘念了佛。
老百姓拜娘娘廟,多半是求子、祈福,要找靈驗的娘娘去拜。按理說,呂後娘娘是凡人,觀音娘娘是菩薩,菩薩的道行和法力要比凡人高得多。如果有人一心求神拜佛,結果卻在呂後娘娘面前磕頭上供,萬一到時候不靈驗,那可怪不得呂後娘娘不會施法,隻能怪自己認錯了人。娘娘廟負責人也想到了這一點,事關口碑,采取了有效的補救措施,三間屋子,呂後娘娘坐了中間,還剩着左邊一間和右邊一間。于是,一間側房的桌案上并排擺着正牌觀音、佛祖和彌勒的塑像;另一間側房裡供着狐仙。五位和諧共處,共同接受信衆參拜,滿足了人民群衆多樣化的信仰需求。
遊記的作者又浏覽了牆上的各種文字介紹,至此,娘娘廟遊覽結束,滿意地踏上了歸程。
他說,自己是上午去的,春節期間,不約而同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他相信,大部分人在看過之後都會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因此,熱心而且真誠地給娘娘廟管理方提出了一個建議:“這種漢王朝的旅遊資源還可以挖掘得再充分一些,從更多的方面給遊客帶來豐富立體的觀賞感覺,甚至還可以像某些網友所建議的那樣,和距離不算很遠的劉邦故裡——江蘇沛縣聯合起來,共同打造漢室開國文化旅遊的這張名片,實現雙赢。”
發展綠色旅遊經濟,真是個好點子。在呂後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兩千年後,造出幾間房,栽上幾棵樹,石頭上刻幾行字,供上一個彩塑娘娘像,遊客們就從四面八方趕來了。據媒體報道,呂後故裡的開發總預算3億元。按理說,這些資金要是全砸下去,那準得把大家看得眼花缭亂,不至于“大部分人看過後都會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對此,我也有一些補充的建議。
一方面,遊客們要提高個人修養和鍛煉抽象思維,在呂後故裡遊覽的時候,對現有遺迹、文物缺乏的現狀予以理解,結合娘娘廟的文字介紹,充分運用想象力,遙想呂後當年,英姿勃發,與自己腳踩同一片土地,處于同一經緯,切實感受與曆史偉人的交集,并非虛空,就在此地,從而在腦海中實現跨越千年的人文接觸。
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和同鄉會有關人士也要不斷進取,沿着前期的思路繼續開拓。比如,在村裡辟出一條路,“呂後常走之路”;找一棵老樹,“呂後親手所植之樹”;找一片林子,“呂後乘涼之處”;疏浚一條河,“呂後浣衣之處”;開幾個雜貨鋪,賣些“呂後愛吃之食品”,豈不是讓遊客們擺脫了娘娘廟的空間限制,在村裡能夠四處走動,形如尋寶,興緻勃勃?
至于遊記作者提出的跟劉邦故裡合作的建議,我認為不要局限于某一兩個點,要連成一線,鋪開一片,把沿途的山東和江蘇各村全都框算進去,一路上插滿漢室開國文化旅遊的旌旗,讓遊客穿上漢服,在既定的線路上,重走一遍“漢高祖夫婦回娘家省親之路”。
舉一反三,中國曆朝曆代,偉人名人如過江之鲫,以此思路開發旅遊,何愁資源匮乏?簡直可以做到處處是景點,踏出家門即旅遊呀!
- 上一篇 答應别人的可以商量,答應自己的一定要做到
- 下一篇 白瓷盆裡花如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