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别人的可以商量,答應自己的一定要做到

有一段時間我天天早起,手機丢到客廳不帶進卧室,心裡面滿是勁頭。那時候被熬夜賴床困擾折騰已久,每天後悔内疚自責,但第二天又是繼續,内耗嚴重。


我在心裡給自己暗暗承諾,隻要早睡早起堅持上一個月,就換個新手機。我認認真真堅持了二十來天,天天想着我的新手機,結果那天一時興起,點進商城開始找,找着找着突然覺得好貴,又突然覺得自己的手機也沒啥大毛病,短期内不用換,花這錢幹啥,息屏扔一邊再沒想這事。後面我又挺了幾天,意志力不斷被消耗,沒過幾天我就徹底放棄抵抗了。


現在看來,那麼一台手機算什麼,如果真的因為那個新手機,挺過了習慣養成的最艱難時期,後面逐步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那幾千塊錢都不是事。


本質上,類似于這種能夠有可能長期有效的改善自己生活與未來的支出,比如健身房的費用、自己給自己承諾的獎勵、培訓學習的學費等等,不是一個等價交換的商品兌換,它隻有兩種可能,沒堅持下來或者沒效果,這個錢變成沉沒成本打了水漂,堅持下來,你自己本身堅持的行為早已經超越了費用的價值溢價。


讓你掏一萬塊錢給健身房你肯定不太願意,扭捏的不行,但讓你掏一萬塊錢給你一副好身材+一年不得病+莫名的自信心,肯定會為付款打起來。因為這兩者之間,你付出的成本相差之大,錢已經不值一提了。


所以,答應自己的獎勵,不要馬虎,不要應付,不要覺得不值。經常說好多人把好情緒給了陌生人,壞情緒留給了親近的人,其實我們好多人對自己何嘗不是呢,答應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事關誠信和面子,但我們内心的那個小孩,也許從來沒想過照顧他的感受,他的委屈或不甘,欣喜或開心,都被我們不自覺的按捺或者擱置下來,放到認真對待的名單最後一位。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盡可能多的用心去活着,用心去做選擇,少用大腦。内心的那個小孩并不是一個十足理性的個體,學會哄自己,也許是一生都需要學習的命題。答應心底裡那個小朋友的糖果,一定要認真的為他兌現,因為他是你的快樂、勇氣、意志力、幸福感的源泉。


“重要的不是幸福本身,而且你真實的活出了自己”,做到答應别人的事,是你在這個契約社會裡的通行證,但遠沒有做到答應自己的事情重要,因為這個,是你真實活着的任意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